唐玲英
摘 ? ?要: 大學英語教學中,無論是教材的編寫還是教師的課堂講授,重心都放在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和西方文化的學習上,中國文化元素不足。一些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時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癥”這一狀況。為應對這一缺失,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通過改編大學英語教材、開闊學生跨文化交際視野、提高英語教師本土文化修養和采取有效學習方法等路徑實現。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 ?中國文化失語癥 ? ?跨文化交際 ? ?西方文化
當代一些中國大學生追捧西方文化,熱衷于各種西方洋節,如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母親節、感恩節等,出現了一個荒誕的現象——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這反映出一個問題,即在教育中忽視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教育輸入。大學生能順利地表達Thanksgiving Day、 April Fools Day、 Valentines Day、 Halloween等西方節日,但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卻出現了把“黃袍”翻譯成“Yellow Clothes”, “皇家宮殿”翻譯成“kings house are yellow”等鬧劇。這正是從叢教授提出的大學生“中國文化失癥“(從叢,2000),即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內涵的英語釋義掌握不足,在跨文化交際中出現交際失誤,無法用合適的詞語傳遞中國文化,導致交際失敗,更引起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理解的偏差。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更密,中國經濟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日益凸顯。在外語教育中,從2013年起,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部分得到了改革,強調大學生對中國歷史、經濟、文化等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側重學生用英文將一小段反映中國文化的中文翻譯成英文,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局面。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引導學生理解掌握如何用地道的英文表達傳統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終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宏偉藍圖。
一、“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歷史文化原因
自近現代以來,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科技創新來講,和西方國家相比,我們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國際交往中,西方國家往往強勢地輸出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中國文化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說明我們有長足的進步空間可以開拓。
(二)教育環境問題
從宏觀層面來講,在大學英語通識課程中,教材的編寫過于強調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出。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花大量時間引入西方文化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很少涉及如何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內容。從微觀層面來講,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英語語言能力。學生無法在課堂中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同時,部分大學英語教師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儲備不足,對如何用準確的英文傳遞中國文化存在一定問題,更加劇大學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三)學生自身文化認同不足
語言學家Litterwood提出,當學習者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模式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對原本身份的認同感。在潛移默化中,他們逐漸接受了目標語的文化認知世界方式(高寶虹,201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學生接觸的都是老舊文化現象,那么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使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相反,他們輕易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某些西方的文化現象當成潮流和入時的代表。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實現路徑
(一)選編中國文化導讀內容進入大學英語教材
目前,在通識英語教材中,極少有反映中國文化的內容。教材編寫時應注重引入西方文化,注入中國元素,比如中國經典名著的英譯本選讀,如中國四大名著的經典章節選讀,再比如《圍城》經典章節選讀。值得一提的是林語堂先生的《吾國與吾民》,該書深刻剖析了中國人的性格、政治、生活、社會,并與西方人及社會進行了廣泛深刻的比較。通過閱讀英譯經典,學生們的英語語言能力既能得到提高,家國情懷又能得到提升。同時,既符合不同學生英語水平,又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特色的中國文化概況教材應該被編纂,才能滿足不同英語能力水平學生的需要。
(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視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大學英語課堂介紹中國文化切忌干巴巴地將文化當成詞匯、翻譯等知識點對學生進行灌輸。如果這樣做,只會令學生對如何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望而卻步。即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一些與中國文化相對應的英語詞匯,但在后續過程中學習者們也會由于沒有了解中國文化現象的精髓而淡忘。相反,一個系統的大學英語課堂中國文化教學體系應該被建立。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是希望通過培養學習者們的文化感性,提高中國的文化質量。因此,在講述中國文化時,要深挖文化現象背后反映的基礎思想和核心文化,還應將西方文化現象中的名人軼事和文化典故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對比。
雖然文化本身并無優劣之分,但是教師要在鼓勵大學生尊重外來文化的基礎上提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講到儒家思想時,核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主張自立、助人、克制自身、明白是非曲直,這“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并以此為原則,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中國人身上有一個突出特征即“恭順謙卑”。與之對比,我們可引導學生了解深深影響西方社會的基督教文化,可謂是西方人的道德精神支柱。全世界通行的禮拜天(周日)是為了紀念耶穌復活設立的休息日。在這一天,西方許多教徒都到教堂朝圣,其中不乏國王首相及各界名流。在基督教的影響下,西方國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民主、人權”等核心思想。但這種自由民主只能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價值觀,而非健全的社會核心價值觀,在自由民主的背后帶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偏見,資本家們正是利用這些溫情詞匯掩飾其剝削掠奪的罪惡,為其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再比如講到中國的飲食文化時,切忌將飲食文化講成知識性的導入,死板地介紹八大菜系的分類方法、色香味俱全的風味特點及英語表達方式。相反,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自主學習方式挖掘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并在課堂上呈現。與注重“色香味俱全”的中國飲食文化不同,西方的飲食文化注重理性的健康飲食文化概念,西方人會科學地規定每日所需的維生素、熱量和蛋白質攝取量,與營養相比,口味是屈居后位的。因此,在美國我們會發現牛排的口味和烹飪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的,但它卻會為不同目標顧客群體提供不同的牛排種類。比如說菲力牛排所使用的牛肉精瘦、嫩滑,但缺乏嚼勁,適合老人與小孩。與之相反的是肋眼牛排,它中間有脂肪夾雜,富有嚼勁,多汁,適合年輕男士,這也是他們理性飲食文化的一種體現。但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味”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我們注重食物的口感感性和搭配擺盤的藝術性,有時會出現過分烹調,失去食物原汁原味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西方食物的健康科學烹飪方法,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完善中國飲食文化。
(三)提高英語教師的本土文化修養
要想改善學習者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問題,大學英語教師首先應同時提高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修養,使這兩個知識體系有機整合,這樣才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有自信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掌握更多地道規范的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課后盡量多地觀看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英語紀錄片作為補充,如《這里是中國》《鳥瞰中國》《美麗中國》《中國故事》《舌尖上的中國》,在觀看過程中,記錄與中國文化的英譯詞匯表達方法及核心思想,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合作及總結,或者PPT講解呈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常用詞匯和中國特色詞匯的增添必定起到重要作用(閆永林,何霜,2010)。
(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課堂進行中國文化課程教學切忌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滿堂知識性內容的灌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絡進行翻轉課堂教學。課前通過學習教師精心制作的微課或慕課,讓學生提前學習知識性內容,并完成相關的課前作業。微課內容的設計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的識記到高級的應用原則,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能力并加以運用。這種課前自主學習方法與學習者們熟悉的預習不同,為學習者們搭建課前自主學習支架,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翻轉課堂強調學習者們的課堂參與,通過小組學習開展課堂活動。在課堂上,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一些活動與學生多元互動、答疑解惑,并進行師生、生生自評互評的形成性學習評價活動。在小組討論、師生、生生的多元互動過程中,學習者們能完成對課前視頻學習的融會貫通,內化提升,最終運用。課后,教師根據學習者們本單元的學習情況,在網絡平臺上設計相應的課后作業,學習者們通過網絡平臺完成任務并得到相應的評價。課后作業的設計應滿足從難到易、從基礎識記到高級應用的多層次原則。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這是英語核心素養的基礎,更要以英語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進行跨文化交流。不僅要求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更應了解和掌握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知識和能力,提升我們的家國情懷,最終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宏偉藍圖。
參考文獻: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高寶虹.交際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認知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8).
[3]閆永林,何霜.“中國英語”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理論與實踐[J].理論月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