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在農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寫作教學存在一定難度,而且小學生本身對作文有一種恐懼心理,不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這都影響了作文教學的質量。為此教師應結合實際,積極思考合適的應對策略,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農村教育;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寫作主要是通過書面語言形式的運用,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寫作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得到綜合性全面發展。下面我們就結合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展開分析,找到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解決措施。
一、 小學作文教學的重要性
(一) 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為積極、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只有通過興趣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自身想象力的提升,進而為作文創作提供更多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二) 提高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通過不同優秀文章的閱讀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眼界,進行素材的積累,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從而在訓練中不斷完善自身的寫作水平。
(三) 幫助發現生活中的美
創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應該讓學生不斷地挖掘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或者事件,并抒發自己對這些事物或者事件的情感,加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養成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進而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
(四) 通過作文修改與點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學生在作文創作后,會由教師進行修改與點評,在修改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存在的語法錯誤、語句不通順等問題標注出來,并將正確的語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加強知識的鞏固,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
二、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難點
(一) 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方言較多
農村小學分布區域較廣,且數量較多,由于區域的限制使得小學生普通話存在較大問題。很多時候農村小學生交流都是通過方言進行的,這使得學生在寫作時,出現詞不達意、語句不通等情況。另外,還有一些地區的小學,即使教師課上宣傳普通話的重要性,但是在家里學生已經習慣了用方言溝通,嚴重地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降低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二) 農村小學生的溝通能力較差
農村現在存在的普遍現象是,家長外出務工,學生和老人留在家里,老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只知道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很少會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再加上父母長年不在家,學生溝通的機會更少,使得很多農村小學生溝通能力普遍不強,有時連自己家的地址也不能清楚地表達出來,該現象導致學生自身的詞匯量積累有限,在作文中可發揮的空間受阻,嚴重影響了寫作質量。
(三) 農村小學生的視野受限
在農村,小學生的活動范圍有限,生活圈子較小,生活經驗不足,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其活動的范圍局限在家和學校之間,很少能體驗到生活的樂趣,無法積累寫作素材,自然寫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三、 解決農村小學作文教學難點的具體對策
(一) 拓展閱讀范圍,積累作文素材
農村小學教育中圖書資源有限,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學生雖然掌握了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但卻沒有豐富的寫作素材。因此,應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多種素材,從而使學生在閱讀當中積累更多的寫作材料,提升寫作能力。此外還可引入圖片教學模式,為學生展示更多新的事物,從而為寫作打好基礎。例如,在學習《找春天》時,教師可根據課文的內容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從而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同時還可借此向學生推薦朱自清的散文《春》引入文章中的好句好段,從而為學生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二) 將寫作與生活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農村小學寫作教學大多是采用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的,且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學氛圍也比較沉悶枯燥,久而久之,降低了小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和熱情,甚至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嚴重時還會阻礙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教師過于重視課本中的知識,忽略了寫作內容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關聯,使學生感覺寫作是一個遙遠、縹緲又脫離現實的東西,自然無法產生興趣。為此,教師應該將寫作同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在寫作中了解生活中的樂趣,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讓其積極地參與到寫作活動中來。
例如,在對田園風景內容進行作文創作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從小生活的區域進行創作,將自己對自然的情感抒發出來,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寫作內容,還能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
(三) 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教學觀念
由于農村環境本身比較閉塞,家長的思想也比較落后,因此學生的想象力也受到了限制,無法實現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對此,教師應擺脫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積極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在教授《回鄉偶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思考:誰回到了家鄉?為什么他這么多年離家未歸?現在的家鄉和以前的家鄉一樣嗎?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大腦里自動勾畫出一幅老人歸鄉的畫面,并從中了解老人歸鄉時的情感變化,體會作者歸鄉情怯的感情。之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表述出來,在表述過程中,教師應具有一定的包容心,接納不同學生的不同意見,并對其中有新意的想法給予一定的獎勵。
再如,教師在講解《給予是快樂的》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問保羅對小男孩有幾次誤解,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誤解,當保羅看到小男孩帶出自己的弟弟時其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回顧文章的內容,同時也可結合對男孩以及保羅的描寫想象當時的畫面和情景,進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表達時,教師應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細心接納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理解能力,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上述能力的提升對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四、 結語
生活是寫作的源,讀書是寫作的流,只有將源和流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這就要求在農村小學寫作教學中,將寫作和生活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情感變化,并通過閱讀活動的開展,加強學生對寫作技法的掌握,以此完善自身的寫作水平,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莊潔.農村小學生作文難點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12).
[2]金永.農村小學生作文難點的分析與對策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17(8).
作者簡介:
藍耿星,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深土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