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海燕
摘要:傳統文化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力,并自覺吸收,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以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中職語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C/03C-0069-03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共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與語文學科關系更為密切的是文化基礎。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而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人類優秀智慧成果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因素。
傳統文化教學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傳統文化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傳統文化并加以吸收,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內化成自我文化意識,樹立起文化自信,是接下來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實踐。[1]基于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就至關重要。本文在對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刻解讀的基礎上,提出了在語文課程中實施傳統文化的有效教學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對語文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對中職語文中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中職語文課本是經過語文教育專家和學者精心選編的、符合職業學校特點的教材,課本里面的內容含有許多傳統文化的精華,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2]語文教師要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和知識,并對這些內容和知識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研究,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進行滲透,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結合寫作背景,了解寫作本詞時,蘇軾正被貶黃州,處于人生低谷期,滿腹經綸卻不得重用,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反而由于被貶職,他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杰作《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對文章進行深刻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身上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以正確的人生觀引導學生健康發展。
二、語文課程中傳統文化有效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改變教學方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主要側重于教師的講解,尤其是古詩文的教學更是文言知識點的灌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雖然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由于內容和講解方式的枯燥無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創新傳統文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1.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多種方法結合,提高學習興趣。探究式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指引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方法,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式。具體說來,主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欲望,并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并互相交流分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及時發現并調整學生探究中出現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和表現積極性,重視學生討論環節,讓學生在思維碰撞過程中促進思維的提升。[3]例如,講授《六國論》一文時,可以采用探究教學法。此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它的史論內容,必須以史實為據,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就不會很高。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此文,圍繞六國滅亡的原因,編排舞臺劇,在排練和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這種探究式教學法突破了傳統古詩文教學一言堂的模式,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當時的歷史和作者的政治觀點,以史明鑒,提高自身的辯證思維能力。
2.聯系生活實際,增加生活體驗,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還由于學生感覺教材內容離自己較遠,無法切身體會文章內容。但其實細究教材,我們可以發現,教材中富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因素并不少,可以通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比較閱讀,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例如過年這個話題,我們在《祝福》文本中得知同在魯迅的眼中,無論是“廢歷”,還是“古歷”,“但對于這‘歷的待遇是一樣的: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在《過去的年》這篇文本中,在莫言看來,過去的年在臘八、辭灶日、除夕中依次展開,吃臘八粥、下餃子、祭灶、貼灶馬頭、祭祀天地神靈、裝財神等一系列充滿中國傳統特色的活動,讓莫言至今懷念至深。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可以聯系現在的年,讓學生談感受,從而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增加生活體驗,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被傳統文化所吸引。
(二)誦讀國學經典,擴大學生文化視野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經典名篇有很多,但對于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而言,這還僅是冰山一角。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延伸拓展學習其他經典作品,進一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其形成系統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增強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選取了古代經典名篇,編寫了4本校本教材,以校本課堂為主陣地,通過誦讀國學經典,書香進校園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通過開展“校園詩詞大會”,使學生把誦讀的國學經典活學活用,將中華傳統文化自然滲透于中職語文教學課內課外。[4]
(三)把握傳統節日文化,領略民俗文化風情
傳統節日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文化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傳統節日文化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學生最為熟悉的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其加以利用,有效增強學生的閱讀感悟。中職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人物或一些文章都與傳統節日有關,教師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可適時引入傳統節日文化知識,以激發學生的閱讀情感,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5]例如,在教學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借機講述元宵節的習俗,并讓學生談談現在過元宵節跟古代是否一樣,讓學生在感受傳統習俗文化的同時,感受文化的傳承;同時結合校團委圍繞節日文化開展的各項活動,加深對文本的
理解,這種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方式,既能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巧妙地進行了傳統文化的體驗式教育,讓學生生動地體驗民俗文化風情。
(四)基于文本,深挖傳統禮儀文化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可見,禮儀在實現民族復興這一偉大夢想的今天,更具有現代意義和普遍價值。禮儀中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元素,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精神命脈。但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文明素養卻沒有得到提升,禮儀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學校作為宣揚中國傳統禮儀的主陣地,語文則是禮儀文化傳授的主力軍。
在語文教材中,暗含許多中國傳統禮儀。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就有尊師重道的禮儀傳統。首先是題目“侍坐”,這個詞的意思可以是學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師。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國君,晚輩坐在一起陪伴長輩。從這個詞可以看出弟子們對待老師的尊重;同時在文中,孔子作為老師循循善誘,弟子們恭敬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知無不言,虛心求教都能看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直觀地感受尊敬師長這一傳統美德。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九賓之禮”出現過兩次。一次是廉頗對秦王說,“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庭,臣乃敢上璧”;另一次是“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那何謂“九賓之禮”呢?周天子朝會“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
我們還能從文本中挖掘出座次之禮,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位在廉頗之右”說的就是古代的座次之禮。“右”這個細節才導致后續的廉頗對藺相如“涂以口舌”而位次高于自己的不滿,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另外,室內座位方向也有尊卑之分,南向為尊,皇帝與群臣同處一室,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如果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我們學過的《鴻門宴》中就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沛公地位和項羽一樣,而且來者是客,應該坐在最尊位,文中這個座位安排,我們就能看出項羽自矜功伐的性格特點。
總之,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有效實施,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領會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而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實現自身素質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徐放,王梅.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職語文教學融合的嘗試[J].文教資料,2018(10).
[2]何艷紅.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探賾[J].成長之路,2018(10).
[3]曾凡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以淮濱高級中學為例[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8.
[4]王莉,楊忠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高職實用語文教學的探索實踐[J].職業技術,2017(12).
[5]彭靜.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構建語文高效課堂[J].漢字文化,2018(1).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