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要]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認知少,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有限,所以,對道德意義的即時性理解和領悟還不夠深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發揮活動的重要作用,運用形式多樣的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積極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獲得體驗,在歡樂中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激發興趣;學習知識
一、巧妙引題,喚起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學引入部分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謎語、歌曲、故事、比賽等形式導入新課。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別傷著自己》一課時,我首先播放動畫視頻《大耳朵圖圖照看豆丁》,然后提問:“圖圖是個好哥哥嗎?”繼而追問:“你有沒有在家里受過傷?受傷時痛不痛啊?”由此引出課題: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有許多看不見的危險有可能會傷害到我們,所以,我們要小心,避免受到傷害。本課我通過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引入新課,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又如,在《讓我自己來整理》一課的教學中,我選用繪本故事《亂作一團》作為趣味導入的內容,故事中全家總動員,一起在凌亂不堪的家中尋找小倉鼠,這一幕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們意識到如果不學會整理房間,那么,房間里真的會亂作一團,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麻煩。可以利用這個繪本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置身于趣味情境中,并意識到整理好房間的重要性,為之后學習有序整理的方法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目的不夠明確,無意性比較明顯,對道德認識總是與一定的具體情境相聯系。抓住這一特點,我在課堂上積極創設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教學《家人的愛》一課時,從我的經驗來看,一年級的學生大多能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愛,但對于父母是怎樣愛自己的感受還不夠深。于是我創設了一個讓學生當家長教孩子走路的情境。我準備了一個娃娃,讓學生攙扶著娃娃走路,然后讓他們說感受。讓全體學生做三分鐘彎腰弓背的動作,然后我采訪學生,問他們感覺累不累,學生都喊累。我適時提問:“寶寶要學會走路,家長扶三分鐘夠不夠?”學生異口同聲地喊“不夠”。我總結道:“是呀,家長教我們學走路用了多少個三分鐘,多少個日子啊!我們數也數不清,他們對我們的這種付出就是對我們深深的愛啊!”這個情境的創設,不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體會到家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辛苦。之后,我結合一年級學生喜愛聽故事的特點,選用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來自天堂的短信》。故事講述的是5·12汶川地震時,救援人員在搜救時發現了一名死者,她死亡時的姿勢很奇怪,她的雙腿跪在地上,雙手支撐著身體,她的身體已經被重物壓變形了,但她的姿勢沒有變。救援人員挪開她的身體才發現她的身體下護著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孩子,在她遺留下的手機里有一條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故事講完了,孩子們的眼中都含著淚花,內心受到了震動。我相機總結道:“孩子的媽媽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全部的愛給了這個孩子新的生命,這樣的母愛是多么偉大啊!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是不是也想起了家人關愛你的點點滴滴呢?千言萬語也不能表達我們內心的感激,請拿出感恩卡把你最想說的話寫下來吧!”就這樣,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開展活動,產生興趣
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課內明理、課外踐行”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給學生的“樂學”不斷提供了新“能源”。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風兒輕輕吹》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大自然里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去觀察和感受與風有關的生活現象,學生們都興趣盎然、異常高興。回到課堂上,學生們積極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風兒輕輕吹》第二課時教學中,我設計了制作風車的教學環節,學生制作完風車后,我利用下課前的十分鐘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與風兒做游戲,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著,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活動來感受風的存在,還通過風車判斷風的大小與方向,增加了對“風”這種自然現象的了解。
四、有趣提問,啟迪興趣
動機和興趣是緊密聯系、相互促進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有趣的問題,可以有效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可愛的動物》一課時,我播放了節奏感很強的音樂,還伴隨著音樂做出各種動物的動作,讓學生猜是什么動物。學生們開心地一邊模仿動物的動作,一邊大聲說出動物的名字。這種有趣的問題情境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如,在教學《不做小馬虎》一課時,我出示了一幅《馬虎圖》,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猜猜圖上畫的是什么呀?你們從哪里看出來的?”學生立刻集中了注意力,都仔細地觀察圖畫并認真地回答問題,我由此引出了馬虎的故事,讓學生明白了“馬虎”一詞的來歷,并引出課題。
五、適時激勵,鼓勵興趣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相互合作,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否配合默契,關鍵在于能否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架起“連心橋”。在平時的教學中,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贊美的語言,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話敢說。另外,激勵不僅要有準確而恰當的內容,而且要有多樣而靈活的表達,恰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始終如沐春風、欣然奮發。教師不僅可以用口頭語言激勵學生,還可用動作語言激勵學生。如座間巡視,在完成任務好的學生頭上摸一下,溫情地說:“老師在完成任務好的學生頭上摸一下,就代表他做得很好,老師很喜歡。”這樣被摸過頭的孩子就坐得更端正了,完成任務也更認真了。其他學生為了讓老師摸一下,也會趕緊集中精神,認真完成任務。
六、課終趣存,提高興趣
悠揚動聽的歌聲,余音裊裊,回味無窮。課雖終,趣猶存,也是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志。一堂課到了最后幾分鐘,學生疲勞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這時如果安排一個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興趣的課堂結尾,不僅能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擊退疲勞、保持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在快樂的氣氛中把一堂課的教學推向高潮。在一堂新課即將結束時,除了做好總結外,還可聯系學生自身的實際,設計簡短的游戲或相應的探究題,也可以運用課外延伸、講故事、讀兒歌等方式結束課程,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教學《大家一起來》一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學會在合作中相互配合。為了順利突破重點,幫助學生提升對合作的認識,在結尾處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讓學生們參與一個有趣的比賽——記數字。比賽要求學生分成四組,在10秒內記憶屏幕上的20個數字,每個小組有一份答案正確就算小組集體獲勝。結果游戲結束時連一份正確答案也沒有,學生們都抱怨時間太短了根本記不住。我問:“你們想怎樣解決問題?”有的學生說:“一人記一行,大家分工合作。”抓住這個機會,我馬上說:“當我們遇到困難,每一個人都無法獨立解決的時候,就應該想到合作,下面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開展第二次競賽。”這一次,大部分小組合作都很成功,我適時總結并出示合作技巧小兒歌,讓學生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學生們帶著愉悅的心情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課雖終,趣猶存。
參考文獻:
[1]陳峰.品德課程不同題材活動設計策略例談[J].中小學德育,2013,(11).
[2]陳志強.活動為“媒”——談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開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