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邏輯思維能力是進行思考的基礎。如果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較強,那么學生對一件事情的感悟也就會十分透徹。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過程。所以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就要開始注重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邏輯思維
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人們對于小學生的印象大多是活潑好動、喜歡實踐和探索的,事實也的確如此。小學生對于很多未知的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并且喜歡多活動。如果僅僅是課堂上,教師不停地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反而會覺得枯燥,這樣教學進度受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受影響,更不要說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了。所以首先,教師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于數學有了足夠的興趣,才有可能去探索它。經過不斷的探索,才會讓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是要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課堂上有他們感興趣的地方,學習能夠讓他們感到開心,這就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教師在其中的責任就是,根據需要教授的課堂內容進行提前準備,以打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并轉變之前的教學模式,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盡量讓班級中的每一位同學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在學生大部分掌握了數學當中加減乘除的基本運算之后,教師可以出一些附加題。類似于用火柴棍拼成的一個計算式,移動其中的一根火柴棍,使另一等式成立這樣的題目。教師也可以為大家準備一些教具,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自己的學習桌上進行實驗,這樣在她們動手的過程中,也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一種鍛煉。教師也可以對首先解對該題的學生進行獎勵,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使教學任務得以圓滿完成。
二、
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活動只有足夠貼近小學生現在的生活狀態,才能夠讓學生對教師所教授的數學知識感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足以推動教學進度的完成。在課堂進行當中,教師要給學生一些較為直觀的感受,或者盡量通過一些小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近距離地感受數學,教師的教學任務才得以順利進行。
比如,在學習到有關概率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首先以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來引入話題,帶領學生一起思考工作人員是如何預報天氣的,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又有多少。然后帶領學生一起用硬幣來做實驗,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實驗不同的次數,得出的硬幣朝上和朝下的次數,從而計算這兩件事發生的概率為多少。因為概率本就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小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在通過這樣兩個較為貼近生活的案例時,學生對概率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入一些。在這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訓練一些與此相關的數學題,相信學生的學習收獲會很大的。
三、
注重生活實例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首先離不開課本。因為對一名小學生來說,他的學習時間基本上都在學校,而學校也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最初場所。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時,結合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但是,數學知識畢竟比較抽象,如果只是教師單方面地進行講解,學生對數學的感悟能力未必會有很大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盡量多地讓學生進行一些有關數學的試驗。因為在對數學的動手實踐過程中,學生避免不了要動腦筋思考,這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一個鍛煉。要讓學生能夠在數學的學習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概念,只有讓學生多動手操作,進行概括總結,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關性質特點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教室當中有沒有長方體和正方體,再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具有常見的這些形狀的物體,并詢問他們生活中的這些物體的作用以及特點是什么。之后可以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學習文具進行搭建,組合出相關的圖形。這樣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對于數學的理解更為生活化。
四、
設計有針對的練習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熟能生巧一詞,運用在數學當中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有的教師也會鼓勵學生多做題,這樣解題思路就會越來越清晰。但是如果學生過多地做同一類型的題目,會產生思維定勢,對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教師既然想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在設計練習題時,就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首先要對學生課上所學知識進行梳理,理清知識的脈絡,在頭腦中形成印象,此時教師再出一些練習題,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會不斷的提高。另外設計作業時要有一定的層次性。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同樣的習題,不同的學生做感覺到的難易程度也會不一樣。對于一些同學認為練習題過于簡單,這樣完全鍛煉不到這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師所出的這些題對于他們來說太難,這樣對于該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并沒有相應的提升。這就體現了數學作業設計有層次的必要性。教師要盡力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制定難度不同的習題。
比如,在學了分數的運算法則之后,教師設計的題目可以由易到難,先出一些較為簡單、一步計算即可完成的題目,隨后再設計一些步驟較復雜,思考較為深入的題目,逐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標。
五、 結論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適時地引入一些生活情景,吸引學生的專注力。要讓學生在理解數學理論的同時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除了在課上要注重課堂效率、因材施教外,在課下也要注重學生的作業落實情況,盡量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布置合理的作業。畢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學好數學必備的品質,也是學生今后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條件。
參考文獻:
[1]王靖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2(9):192-192.
[2]宋建芝.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6(23):50-50.
作者簡介:
陳好妹,中級,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