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滿娥
摘 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美術教育已經進入了核心素養時期,如何落實核心素養、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時當前美術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梢詮男1菊n程入手,以“課程”為載體,借助“社團”這一平臺,把“布藝”這一優秀的傳統民間美術與校園里富有生命力的兒童美術教育融為一體,開設兒童“手工布藝”特色校本課程,通過這種手腦結合的體驗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色彩搭配和立體造型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制作經驗,同時又能夠將這些“經驗”遷移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從而獲得心智的成長。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審美 手工 布藝 社團 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65
Abstract With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art education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core literacy. How to implement core literacy and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t this time, the current art education is a "hot" topic. We can start with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ake the "curriculum" as the carrier, and use the platform of "community" to integra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 art of "cloth art" with the vigorous children's art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We can set up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dicraft cloth art" for children. Through this kind of hand-brain experience, we ca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olor colloc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To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students to explor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o obtain rich production experi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an transfer these "experience" to their own learning life,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art disciplines, so as to achieve mental growth.
Keywords core literacy; aesthetic judgment; handmade; cloth art; associ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1 開發兒童“手工布藝”課程的初心
手工課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符合小學生好動的天性,深受孩子喜愛。作為當前美術核心素養背景下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領域,在嶺南版1—6年級小學美術教材中,手工制作占有相當的比重,但是很多一線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學生的手工制作材料基本上都局限在彩色卡紙和橡皮泥等這些常見的制作材料,這些材料成本高、消耗快、不環保,而且每次手工課都是這兩類材料,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手工的興趣呈遞減趨勢。
如何開發小學美術手工課程資源?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一次整理家里閑置衣物的過程中我找到了靈感,想到“布”這類“軟材料”,我們可以從制作材料上入手來開發課程資源。布是學生熟悉的物品,它與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經驗領域,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一塊布、一條線、一根針,經過精心的設計、裁剪、縫制以后,使不屑一顧的邊角料變廢為寶,裝飾環境、美化生活。把手工與“布”這類軟材料相結合,利用這種學生熟悉、低成本、隨手可得的環保原材料,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
學生在手工布藝的設計制作過程中,手腦結合,培養學生的色彩搭配能力、立體造型能力和多種協調能力,使學生獲得豐富的制作經驗,并能夠將這些經驗遷移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嶺南版美術教材中雖然有涉及到手工布藝的內容,但是考慮到需要用到針線活,工序瑣碎,很多老師就直接“跳”過這一課,或者是干脆上成欣賞課。導致這類教學內容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形同虛設”,學生不了解中國傳統的“布藝”文化,更沒有體會到這種傳統手工藝創作所帶來的樂趣。
針對以上情況,根據核心素養背景下對美術學科提出的要求,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和教師的個人愛好專長,我們把“布藝”這一優秀的民間美術引進了小學美術課堂,在傳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并將其巧妙的與富有生命力的兒童美術教育融為一體,借助社團,開設“手工布藝”特色校本課程。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追溯傳統的“布藝”文化,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發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之情。
2 行動反思
美術社團活動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美術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通過組建“手工布藝”社團,帶領有共同愛好的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個性化、創造性的學習,使學生的特長得到更好的發展。我校的“手工布藝”社團自成立以來,社團隊員利用每天早晨、下午各半小時進行訓練,定時、定點確保每天訓練一小時,此外每周五下午一小時全校性的“七彩課堂”,是也我們訓練的主戰場?!笆止げ妓嚒闭n程在我校開設了有三年,一路上摸著石頭過河,在研究的過程中有幾點特別深刻的體會:
2.1 教師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教師作為整個“手工布藝”課程的策劃者,除了要具備基本的學科素養之外,還要具備一顆“持之以恒”的心。課程開設初期可能效果不明顯,中途也可能會出現波折等等,這些都需要老師“智慧”的應戰,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及時調整策略,堅定當初開設課程的初心。
我校是一所新學校,成立之初是以一二年級學生為主力,報名參加“布藝”社團也基本上都是低年級的學生,三四年級的孩子早早的都被學校其他訓練隊“搶”走,讓我帶著20多個剛步入小學的一年級孩子來做裁剪布料、針線縫制的“精細活”實屬不易,課堂中“故障”不斷,一整節課都在教學生穿針引線,學生手被針扎的狀況時有發生,教學計劃被打亂,感覺前面的路困難重重。但是我心里有一個信念在支撐著我,既然已經邁出第一步,就要不忘初心勇敢的堅持下去,出現的問題不是選擇逃避,而是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調節好自己的心態之后,我換了個角度來思考,低年級的孩子雖然年齡小,動手能力有點弱,但是她們的學習熱情高,沒有家庭作業負擔,有充足的時間堅持系統的訓練,再加上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家長關注得更多,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爭取家長的支持,開展家校合作,把劣勢變成優勢,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到課程當中來,這樣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關系,而且還可以為老師減輕工作量,一舉兩得,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各項活動也開展的井然有序。
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訓練,一年級的孩子可以熟練的掌握用布料進行裁剪、粘貼、縫制的技巧,獨立完成平面的布貼畫和立體的布玩偶設計制作,還能夠把這項“技能”遷移到其他學科和生活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2教材要“因材施教,量體裁衣”
在開展布藝社團活動的過程中,校本教材的內容設置至關重要,尤其是面對低年級的學生,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首先要關注到所設置的課程內容是否適合所面對的學生,是否適應兒童美術技能的發展規律,是否能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成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社團成立之初的第一個學期,我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家收集了一些布料帶來學校,低年級的孩子和家長,在收集工具材料方面確實很積極,每個孩子都大包小包的塞了滿滿的幾袋子布料帶來學校,有幾個熱心的家長還特意跑去縫紉店收集了幾袋子不同質地和不同顏色的邊角布料送來學校,面對眼前的琳瑯滿目的“布料”,孩子們都躍躍欲試,但是在帶領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太低估眼前的這類“軟材料”,裁剪布料比紙張難多了,很多時間都花在裁剪上,效率低,幾節課都看不到一件完整的作品,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我也在不斷的反思自己的“課程設置”,第二個學期我調整了教學內容,先不著急讓孩子去接觸衣服之類的軟布料,而是讓孩子們去接觸“不織布”這種新型布材料,因為“不織布”色彩豐富,裁剪、粘貼、 縫制都容易操作,特別適合低年級段的初學者,一輪課程下來,作品效果非常好,孩子們越做越有信心,經過了一個階段的學習,再循序漸進的過渡到軟布類,學生就可以做的得心應手,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2.3隊員要“以老帶新,分層教學 ”
“手工布藝”社團在我校開設有三年,社團從無到有,以點帶面,輻射面越來越廣,隊伍日益壯大,最早的一批一年級“種子隊員”通過三年的學習,已經成為了社團里面的元老級人物,新老隊員混合在一個班上課,有一定難度,在這樣的背景要求下“分層教學”就順勢產生了。根據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進行分層教學,分為基礎班和提高班, 針對每個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時又巧用社團里面的“小師傅”帶徒弟的模式進行互助式學習,每個老隊員配備1~2個新隊員當助手,老隊員負責教會新隊員一些基礎的裁剪、拼貼、縫制技巧,在幫扶的過程,老隊員既可以幫老師減輕工作負擔,同時又鞏固了自己前期所學的知識,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4 學生要“體驗成功,展示自我”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贊賞與鼓勵,我們就應該多渠道的為孩子提供展示的平臺,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我們舉行了多次全校性的手工作品展。此外,美術室和學校藝術走廊也是一個小型展廳,美術室的墻上和柜子上都是展示學生作品的好地方。在平時的美術課堂完成教學任務之余,我也經常也會預留五分鐘來給學生普及傳統的“布藝”知識,除了欣賞社團學生的作品之外,也會請社團的成員向同班同學介紹自己的“布藝”作品,短短的五分鐘既可以增強社團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又“以點帶面”形式讓更多的孩子了解“手工布藝”課程,參與到課程當中來。
新課改提出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從校本課程入手,以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為載體,開設兒童“手工布藝”校本課程,使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制作“經驗”,同時又能夠將這些“經驗”遷移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同時獲得心智的成長。當然,借助“特色校本課程”來實現核心素養目標,這是一個漸進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與老牌的美術特色學校相比,我們還是起步探索階段,但是我相信,只要腳踏實力的行動起來,老師和孩子們都會有收獲。
參考文獻
[1] 尹少淳.“頭搖尾擺”——學科核心素養本位的美術教學[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1.
[2] 李力加.兒童美術教育專題研究[C].山東教育出版社,2016.12.
[3]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