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企業需要兼具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從業人員。而工匠本身的特質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高度切合,高職學生從而成了“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力軍。然而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載體——高職院校,在現實中卻存在很多問題,工匠精神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緣何會邊緣化,也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缺失緣由;人才培養;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04-0174-02
從2015年“五一”開始,央視新聞頻道推出了八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2016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工匠精神”。 3月29日,在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上又再次提到“工匠精神”。 2017年,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由于工匠本身屬于技術技能型人才,這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高度一致,因此,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一、 “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一詞,從古就有,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了出來,社會上開始出現專門從事手工業生產的工匠。比如做餐飲的廚師、畫畫的畫匠、從事木工的木匠、打鐵的鐵匠、裁衣的裁縫,以及其他常見的石匠、泥水匠、染匠、油漆匠、銀匠、銅匠等等從事一線生產工作的技能人員都可以稱之為“工匠”。漢典中記載,專注于某一領域、針對這一領域的產品研發或加工過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地完成整個工序的每一個環節,可稱其為“工匠”。
“工匠精神”最早由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勝哲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香奈兒首席鞋匠曾說過:“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匠人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向徒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精神的培養,需要從業者彼此之間進行情感交流,并且對產品注入自己極大的熱情和誠意。
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是核心,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是要義,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是靈魂。它是從業者在工作中的一種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是從業過程中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理念。
具體來說,匠人精神,源自對生活的極致追求。傾盡心力,只為做一件事,并且將它做好,對品質追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對工作充滿熱愛,做事不分心、意志力堅強,堅持不懈、專注地做好一件事;做好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在精益求精中實現匠人的價值。
二、 高職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工匠精神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并非制造業強國。據某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創立時間超過200年的公司有5586家。其中,日本有 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在日本,有21000家以上的公司超過了100年的歷史。不僅如此,在15家成立時間超過1000年的企業里,日本就擁有8家。這些歷史悠久的企業之所以大多出現在這些國家,最重要的一項原因是他們都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尤其是德國和日本通常被認為是富有工匠精神的國家,其核心就在于對品質精益求精的不懈堅持和追求。
反觀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只追求眼前的短時利益,而忽視對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資源——人才的培育,究其主要原因往往在于企業文化中缺乏工匠精神。即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無法做到高標準、嚴要求。而這種標準、要求并非單純依靠企業制度就能建立的,還需要員工嚴謹、認真,不懈不怠,將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帶到每一件產品中,賦予產品情感。要把品質當成生命。對于企業而言,工人不僅要具備過硬的生產技能,同時還必須要有可以傳承的企業文化,企業要想做到長壽,必須要有一種文化、一種精神的引領。而工匠精神無疑就是企業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關鍵。
(二)高職院校自身的生存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學生就業為目標的。依據此目標,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堅持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建立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的專業調整機制。同時還根據行業、企業需求,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工學結合,校企協同育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符合企業的需求。
高職院校基于此辦學宗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和企業保持高度一致。據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希望高校畢業生除了具備上崗必需的專業技能外,還必須具備強烈的工作責任感。眾所周知,專業的技能知識可以通過后期的學習、培訓等多方途徑獲得,而一種精神的成功培育,卻是需要漫長的時間的。企業招聘員工的直接目的是賺取利潤,所以,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更應該高度重視對其職業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養。這樣不僅符合企業的用人要求,同時也促進了高職院校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企業和高職院校都能獲得良性的發展。
(三)高職學生就業和長遠發展需要工匠精神
企業需要高職院校培養出兼具職業技能以及工匠精神的高校畢業生。那么,作為高職學生本人而言,具備了良好的職業精神就能使其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具競爭力。高職學生在校期間習得扎實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進一步培養職業精神;而良好職業精神的獲得,也能使學生進一步夯實鞏固其職業技能。這也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取得成功。
三、 高職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緣由分析
綜上所述,“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很多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更偏重職業技能技術的教育,而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卻逐漸被邊緣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高職院校重技能輕人文的理念
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強調“以就業為導向”,更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就業率和技能大賽的獲獎名次,而對學生人文素養、職業素質的培育卻少之又少。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相關明確的制度標準,這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對職業精神素養方面的教育過度缺失。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雖然有加入課程實訓、綜合實訓等內容,但是卻過于形式化,沒有從企業方真正進行調研,或者了解企業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教材老化、實訓內容流于形式,人才培養沒有達到實際的效果。
此外,高職院校雖然注重校企合作,但是某些文科類專業卻無法全面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很多高職院校在畢業前最后一個學期才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這樣導致大部分學生在大一大二打基礎的重要學年并沒有從根本上重視課業的重要性,到實習時才發現企業要求和學校所學存在偏差,也因此導致了用人單位對學生及學校的不滿。
2. 教師缺乏行業經驗,教學過程重理論輕實踐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招聘教師時,更看中教師的學歷學位及畢業院校,而大部分新入職的教師多為應屆畢業生,在入職前并沒有過多、甚至為零的行業相關經驗。學校對于教師的考核也主要考察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較少關注教師的行業實踐情況。雖然現在大部分教師學歷較高,具備一定的教科研水平,但是卻缺乏企業經驗,不能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要求,自身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就存在不足,在課堂授課過程中,也就無法很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中。
3. 學生降低對自我的要求
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定位多為“技能型人才”,對于專業素養的重視度不夠,這也導致了學生對學業得過且過的心理,平時考試只要不掛科就可以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和學生長期以來接受的認知有關,認為只要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再加上現在移動網絡及各種新媒體的普及,學生獲取各種娛樂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注意力極容易被各種充滿噱頭的娛樂新聞或者游戲吸引,反而對日后安身立命的專業及知識缺乏認同度,只滿足于現狀,對于未來的職業規劃及發展沒有過多的考慮,因而對“工匠精神”也沒有深刻的理解。
對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是:擺脫了急功近利的心態,對待工作不懈不怠、嚴謹和認真,贏得自己的勞動成果所得;也使人從工作的細節中,體會工作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否認有傳統文化“學而優則仕”的束縛制約,但作為其精神的主要傳承地——高職院校更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具備這種精神的重任。使學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了解其真諦,養成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
[2]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探析[J].職教論壇,2014.
[3]李小魯.對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淺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讀[J].當代職業教育,2016.
[4]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回歸與重塑[J].職教論壇,2016.
[5]胡冰,李小魯.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對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職教論壇,2016.
[6]吳啟勇.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J].江蘇高教,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