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科素養中思維發展與提升離不開語文課的閱讀與寫作,而時評作文對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的關注,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敏捷性、深刻性、選擇性、批判性、邏輯性與獨創性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全面思考問題、透過事物的表面發現事物本質和反映社會價值的能力。
【關鍵詞】學科素養;權衡判斷;社會價值;思維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利用材料的時效性,培養學生敏捷性和深刻性的思維品質
時評材料無論是表態說理類、權衡選擇類,還是意見建議和經驗交流類,都關注當下的社會生活,具有時效性。教師有責任利用時評材料的時效性,引導學生透過材料現象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敏銳地抓住材料與當前社會形勢、思想潮流的對應點,從橫的方面多加比較,從縱的方面深入挖掘,才有可能寫出體現鮮明時代氣息和社會價值的評論文章。事實上很多學生缺少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常常只看到材料的一個側面或者是一個角度就急著動手寫作文了,所寫的作文立意很淺很片面,很難觸碰到社會生活的本質,作文的社會價值很有限。針對學生的寫作現狀,筆者認為語文老師有責任利用材料的時效性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發現生活本質和反映社會生活價值的能力。
教學中不妨從材料入手,把材料內容分層理解,尋找命題者在寫作要求中給出的任務,思考寫作任務與材料指向哪些生活本質,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現象與材料之間有聯系點,從聯系點出發預測社會發展趨勢,確定一個符合題目要求和自身最有把握的角度體現社會生活價值和意義。
如時評材料:中國第一個農民節日是2018年由國務院批復的每年6月21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節日的確定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對農民的廣泛關注,請結合你的認識和理解談談看法。
這則時效性很強的材料,在審題立意上需要學生有敏捷性和深刻性的思維品質。立意構思時要考慮到國家對鄉村建設的要求,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期待,對農業的重視和振興鄉村的決心;關注打響地域品牌,推廣特色農產品,有益于農村經濟發展,表現農村的傳統文化特色和農民的淳樸特質等方面。筆者在教學中借助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對材料的認識、剖析、理解和開掘與感悟去審題立意,提出的觀點有深度。
針對上面的材料,有學生提出這樣的觀點:“我認為,過好這個豐收節,就是要人人參與,政府與廣大農民一起共慶豐年,共享喜悅。”觀點提出后分四層進行論證,“首先,我認為要過好這個節,就是讓農民把自家的種植成果展示出來”,“其次,我認為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提供一個便于交流的平臺,讓農民分享種植經驗”,“再次,我認為農民可以自搭平臺,邀請各界人士到自家果園參觀、品嘗,提升產品的知名度”,“最后,我認為村委會可以聯合組織農家樂活動,設立農民與客戶的互動項目,讓大家在分享豐收成果的同時感受農村生活的美好”。很明顯,這樣的審題立意是有深度的,能完成命題者所給的任務,作文能體現社會的正能量。
二、利用材料的矛盾性,提高學生選擇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品質
時評作文的關鍵之處就是材料中有爭議、有分歧的地方。有些時評作文材料給出一個具有對立性或矛盾性的情境,學生只有對材料進行斟酌,對社會熱點問題作出獨立的判斷和理性的思考,才能作出反映社會生活的價值和意義的判斷或評價,寫出來的文章才能起到激濁揚清,針對時弊的作用。學生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有較高的選擇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品質。因此,教師就有責任在作文教學中利用材料的矛盾性,通過對學生作文審題立意和邏輯性表達的指導來提高學生選擇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學會辯證地分析有爭議、有分歧的情境,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
如有這樣一則時評材料:“山東李先生騎電動車有輕微交通違法行為,被執勤交警及時阻止,交警要求他可以選擇利用手機把自己違反交通管理的錯誤行為在朋友圈中曝光,并集滿20個贊后放行。此事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材料中的李先生雖然是輕微違發交通管理規定,從法理上來說是應該受到處罰的,但是人情、民意又是法律不可忽視的,也是執法人員應當考慮的重要因素,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讓違法人選擇自暴違法行為并集滿20個贊便可放行,體現了冰冷的法律之外的人情,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另外,作為公民應知法守法,作為執法者更應該依法辦事,法律與私情水火不容,但不代表著法律就不能有溫度,執法之外就不能有熱心腸。很明顯這則材料具有矛盾性,對這種具有矛盾性的作文材料,需要教師結合材料培養學生選擇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品質,才能讓學生學會辯證的分析問題。
針對這則材料有學生這樣立意:“交警在查獲電瓶車時發現李先生有輕微違反行為時,讓違法人選擇自暴違法行為并集滿20個贊便可放行,我認為,此舉在維護法律尊嚴的同時,讓法律具有了人情味。”在論證過程中是這樣分析“選擇合情合理的方式對輕微違法民眾的教育,不僅能減少執法者與違法者的矛盾沖突,也能讓違法者認清自己的錯誤行為,并通過違法者自暴違法行為并集滿20個贊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體現了冰冷的法律之外的人情,讓我們感受到了溫暖,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學生在材料的審題立意和寫作過程中選擇性和批判性的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高。
三、結合材料的說理性,培養學生邏輯性與獨創性的思維品質
時評材料說理性的特點,對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獨創性要求很高。高中作文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楚,做到客觀公正、一分為二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寫作過程中說理要客觀,要留個余地,不要固執己見。因為時評材料常常包含著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寫作時盡可能不說過頭話,盡量不要對事物的某一方面強調得過多,也不要用靜止的、孤立的眼光看問題。可以通過加個條件來確立觀點,在提出論點時充分考慮到自己的觀點所適用的客觀條件,如“在什么條件下,有時候”等方法;還可以限個對象,使之更加嚴謹;也可以加上一些有彈性的限制語,避免提出絕對的、過激的、偏頗的論點,如“在一般情況下,苦難可以讓人意志更加堅強”。在論證過程中用假設論證的方式來展開議論,可以起到轉換角度重新認定自己的觀點的效果,如:“假如馬云沒有創立阿里巴巴,假如移動支付沒有推出,我們的生活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況呢?”還可以使用聯系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將相近、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辨析等。
有學生根據習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下的時評作文《攜手走向未來》,在主體論證部分這樣寫道:“習主席在論述山水林田時,形象地闡明了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內在規律。山、水、林、田、湖,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但是山水相融、田林相接,才有了世間萬物連亙不絕的壯麗景觀。我們處于這世間中,與環境緊密相連,若治理時只注重某一個方面而忽視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很容易顧此失彼。試想,人民若要墾荒種田,哪里離得開水的灌溉,而水靠林來蓄養,林依靠山勢而蔥蘢,就形成了這樣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所以我們要處理好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把眼光放長遠,有可持續發展理念,有人與環境統一協調的意識。”能寫出這種說理性很強的作文,與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與獨創性有密切的關系。
總之,時評作文對提高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起到重要作用,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周密分析和辯證說理的能力,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敏捷性和深刻性、選擇性和批判性、邏輯性與獨創性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清晰說理的能力。
作者簡介:占遠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研究和學校管理研究工作。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