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教師的觀念、素質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樣大好的形勢下,教學的多元化、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已經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值得我們對聲樂教學的思維與方式做出一些思考與實踐。本文通過幾個方面對聲樂教學做出一些想法與規劃。
【關鍵詞】發聲技術;教學技巧;教學語言;結合作品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在教學中的客觀條件就是每一個學生的先天條件不同,他們的嗓音條件是無法苛求的。但在教學中的技術練習可以達到殊途同歸,將不同的嗓音通過教學訓練成科學的演唱方法。但是,聲樂演唱是抽象的、很難用一個固定的語言模式來傳達。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自己的感受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的觀察,以精準、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學生。除了技術訓練之外,還要引導學生的表演意識與能力、與其他人配合的能力等。
一、發聲技術的教學傳遞
(一)語言傳授
聲樂教學抽象難懂,在這個過程中語言的傳授至關重要,需要教師的邏輯思維要強,并且還需要語言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與學生的溝通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環節——氣息的運用。演唱時人體對于氣息的積極把控,運用過程中與聲音結合與掌控,氣息是歌唱環節中的重要部分,是基礎練習中的首要任務。演唱時將氣息流淌不斷地輸入到胸腔,再將支點固定在腰部、腹部,才能把控住氣息的走向、力度。可以通過一些通俗、言簡意賅的詞匯向學生傳達,如嘆息、吸氣、打哈欠、吹蠟燭、聞花、學小狗喘氣等用語。
其次,喉頭位置也很重要。演唱時喉嚨張開,狀態穩定,保持住喉嚨的穩定可以使聲音氣息流暢、平穩,杜絕了聲音的顫抖與搖擺不定。
(二)言傳身教
教師的演唱在教學中就是直觀的“教學道具”,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很大。教師的親自示范與演唱可以使學生能通過眼睛、耳朵感受不同的方法下的聲音。這就需要教師具有精湛的演唱能力。包含練聲過程、教唱曲目過程,遇到不好理解的地方,教師自然地將句子、發音演唱出來,使用夸張的口型來分解、放大演唱動作。這樣學生對于需要處理的唱法便一目了然。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將親身示范與講解相結合,使學生在示范中找到自己的演唱與教師的演唱存在哪些差異與不同,更直觀地區分出正確與錯誤的聲音,從而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與演唱習慣。
(三)演唱中教學
在課堂上經常聽到的詞語像氣沉丹田、喉頭位置等,指揮學生演唱的同時還會應付學生提出的另一個新的問題,加之抽象的語言,學生通常很難明白、領會到教師想要表達的意義,一節課上完,基本什么也沒有記住。可以讓學生發聲,在發生過程中教師給予及時的更正,將錯誤糾正過來,使語言的抽象難懂轉換為具體的發聲實踐,使抽象的語言、感覺變為真實的實踐,這樣,學生可以最快進入狀態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學生領悟程度因材施教,一對一制定教學方法,適合該學生的理解能力,能夠輕松了解教學意圖。在練習中教學不僅讓學生可以快速進入狀態、找到方法,還對教師聽覺的敏銳度和語言的精準度的一個非常有效的訓練。
二、聲樂演唱的表演能力培養
在教學中,對于情感的把握也是至關重要的。情感,需要在作品中感受,因此,作品的選擇對于情感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比如,激昂慷慨的歌曲可以調動強烈的、蓬勃向上的情感;哀傷、婉轉的歌曲可以帶給人悲傷、憂愁的情感。所以說,要在作品中找情感,教師經常說的一句話, “想要感動別人, 首先要感動自己”。但是,豐富的情感如何能在演唱中準確的表達呢?
(一)觀察生活
情感在生活中積累,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感受、體驗,通常高校學生還在校園里,生活經歷比較簡單,情感的體驗也不豐富,對生活的經驗缺乏感受,那么,需要教師在教學之余督促學生在生活中多重視情感的體驗,細心的觀察,建立起對情感的培養,從單一的感受逐漸上升為細膩的、豐富的。
情感的體驗有兩種,一個是直接體驗,一個是間接體驗。直接體驗可以通過與人的接觸、旅行中的風景中獲得,大學生的情感積累如果直接體驗不夠,那么間接的還可以觀看電影、戲劇、舞蹈、閱讀等方式中獲得。在積累中建立頭腦中的“記憶庫”,在遇到相應的聲樂作品時,演唱者可以對應的打開自己的“記憶庫”,與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結合、升華,產生更為準確的新的情感,也就是“創作靈感”。
(二)表情的運用
歌曲演唱的外在表現就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掌握可以加強技術的表現能力,使歌聲表達的情感更加生動、具有說服力。聲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堅持表情的示范,也要同時要求學生在演唱時有表情,習慣成自然。如穆索爾斯基的《跳蚤之歌》,這部聲樂作品的風格比較詼諧幽默,具有諷刺的情感,那么演唱這首作品時,演唱者就需要用多種笑聲來詮釋,如冷笑、苦笑、諷刺的譏笑等不同的笑,這些不同的笑就是來塑造人物的不同形象與個性。
(三)樂句的掌握
一部作品的旋律由樂句組成,樂句構成樂段,樂句的處理要注重細節,細節對于樂句旋律來說非常重要,但也是容易忽視的。樂句的旋律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隱有現,雖有不同,但要求自然連貫,一氣呵成。
例如德彪西的聲樂作品《鐘聲》,歌曲的歌詞大意是,教堂鐘聲從遠處傳來,我們在森林中,心中激起思鄉的愁緒,想起了很多遠離的朋友和過去值得留戀的往事。
這部作品在演唱時的處理需要輕聲唱,伴奏也是輕的,代表著鐘聲從遠處傳來。鋼琴伴奏的右手演奏輕微的風聲,輕踩踏板。樂句進入高潮時將人們喚醒,帶回到真實的世界。這部作品給人以看似近在眼前,但又捕捉不到。這需要演唱者的自身修養,理解作品,把握每一句樂句的處理,旋律才得以充分體現。
三、對于作品自身的解讀
聲樂演唱以聲樂作品為載體,如果想要將平時訓練的基本功應用于作品中,便需要對作品進行深度的分析。
首先,全面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作品創作時期、國家以及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創作風格。創作背景方面,如古希臘音樂的旋律音色與情緒大都平穩、安靜、富有哲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則注重理性,作品結構比較方整規范,所以在音量強弱的對比上并不明顯,力度也相對輕;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相反,比較側重感性,作曲家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推到的最高境界。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以德國為中心,他們注重詞、曲的緊密結合,選詞嚴格,大都為文學性較強的詩歌,浪漫氣息濃郁,所以,音色上要圓潤、細膩,情緒的波動緩慢,注重內在情感表達。相反,意大利的歌劇對歌曲影響較大,所以舞臺風格強烈,多為炫技、浮華的裝飾音。
四、結語
聲樂教學與器樂教學不同,樂器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可以手把手對學生進行指導并糾正,但聲樂教學抽象,只能通過聽覺才感受得到。這便對教師的教學方式與語言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過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發聲技巧,通過聽力接受學生的反饋。聲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所學運用到聲樂作品中,要想真正演繹好、處理好一部作品,除了要對作品進行細致、透徹的分析、激發情感之外,其根基仍是歸結于技術演唱的訓練部分。只有打好基礎,才可以在聲樂演唱中如魚得水,自如發揮。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好課下功課,如提高自身修養,搜集相關書籍與音響資料等。這樣,在演唱中可準確理解作品中所傳達的主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學效果、教學水平都與教師的規劃、能力息息相關,起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洋.如何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表演意識和能力[J].黃河之聲 ,2018
[2] 茍添鑫.聲樂教育中的情感內容研究[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3
[3] 石巖英.普通高校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07.
[4] 楊曙光.構建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J].中國音樂,2007.
作者簡介:馮丹(1989—),女,遼寧沈陽,研究方向:音樂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