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娟
【摘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絡科學的進步,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高中地理課堂上,可以豐富課堂教學,讓地理課堂變得更具吸引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 高中地理 多媒體 創設情境 直觀展示 拓展內容
21世紀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的使用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常態,人們經常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來獲取大量的信息,所以,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是大勢所趨。多媒體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可以將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原來單調沉悶的地理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起來,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以期能夠為學生營造出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在高中階段,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至關重要,因為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若是學生沒有學習興趣,那勢必在這一方面投入的精力變減少,學習效率自然也不會樂觀。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例如:在教學《宇宙中的地球》的時候,因為這是七年級上冊中的第一課,也是學生正式學習初中地理的開端,又因為這節課的教材內容較少,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我特意給學生找了關于宇宙、地球的科普視頻以及圖片。在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了視頻,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神秘的宇宙吸引了,注意力特別集中。并且,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在學生觀看視頻之前提出了一下問題:
(1) 觀察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2)對太陽系中的幾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遠近和大小分別進行排列。
(3) 猜想外星人是否存在?思考外星人生存所需的條件。
這種探究性的問題情境加上視頻的播放,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有的學生猜測外星人生存需要水、空氣等條件;也有的學生認為外星人很有可能和地球人不同,他們需要的不是地球人賴以生存的水、空氣等,而是需要其他東西,等等。由此可見,在依據多媒體設備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直觀展示,幫助理解
在高中階段,地理學科的難度加深,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地給學生展示地理結論的形成過程。這樣一來,直觀展示再輔以教師的語言引導,學生的理解能力自然而然地會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時,僅憑課本上的圖片和教師的言語引導,學生很難對地球的公轉、自轉等運動形成直觀的印象。所以,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區分地球的公轉、自轉,也為了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記憶地球運動對環境的影響,我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了地球運動的動畫演示,并在演示過程中用圖片的形式展示了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學生看得非常認真,并且,在看完后能非常清晰地區分太陽運動及其影響,還對黃赤交角等較為抽象的內容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這就是多媒體技術的魅力所在,可以將課本上靜態的知識進行動態的演示,幫助學生進行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拓展內容,提升素養
對于地理學科來說,教材上的內容是最基礎的,而要想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更進一步,對于教學內容的學習只是第一步,教師還需要在此基礎上為學生進行拓展。在以往的教學中,拓展內容多以紙質形式或者板書形式呈現,學生接收效果不佳;但有了多媒體設備,教師可以更好地設計拓展內容,讓學生能夠快速高效地進行學習。這對于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大有幫助。
例如:在教學《地球的圈層結構》的外部圈層時,涉及到了月球以及月球基地和探月工程。但是由于課本篇幅的限制,對這些內容只是進行粗略的涉及。不過,學生往往對于這些神秘的、科學性極強的內容具有極高的興趣。因此,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我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了很多這些方面的短視頻和圖片。在視頻觀看過程中,學生紛紛感慨地理學科的神奇,也為我國科技的發展感到驕傲。不過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我沒有將搜集到全部資料展示給學生,而是將其壓縮成了學習資源包發到了班級微信群里,以備學生查看、學習。通過這些拓展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地理的認識更加深入了,學生的地理素養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提升。
總而言之,地理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多媒體技術與地理學科的結合是地理教學的重大突破,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增添助力。
參考文獻
[1] 王紅梅,李玉強.高中地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效融合[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8(05):12.
[2] 張少華.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