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在國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就是教師充分發掘生活中的數學學習資源,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去感知探索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自主發展。
【關鍵詞】 素材? 生活化? 思考
生活化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種教學新理念。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數學中的生活信息,善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自主高效地學習數學。那么,怎樣走進生活中去學數學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挖掘素材——學習資源生活化
從實際生活出發,挖掘生活化的學習資源。社會是一個數學大課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媒體獲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在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善于挖掘生活資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通過數學活動,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身邊就有數學。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從生活物品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課前布置一項作業:搜集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上課時,學生拿出了各種各樣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物品,像化妝品包裝盒、牙膏盒、火柴盒、墨水瓶盒、骰子、魔方等。在學生匯報制作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會時,有些學生就談到了:制作長方體或正方體要有6個面;長方體相對的面要一樣大,正方體6個面要一樣大,長方體和正方體有8個頂點等。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直觀感知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抽象出它們的特征,同時,學生感受到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感知探索——數學知識生活化
教師要把數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融合,找到生活與知識的契合點,以它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有意識地感知和探索,既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個過程就是數學知識生活化的過程。
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看到的三角形結構的物體,在課堂上展示并與同伴討論交流,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外形特點。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進行制作,通過動手制作模具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的內在特征,如嘗試制作三角形的木架,再拿它與四邊形的木架比較,進而認識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點。最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特點,嘗試著修理本班或家中的壞桌椅,在實際生活中應用三角形的知識。這樣教學,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有目的、有選擇地收集,讓學生在收集相關物體的時候,經歷一個激活生活經驗進行感知——探索——印證的過程,一個使數學知識生活化的認知過程,更好地掌握和運用三角形的知識。
三、理解運用——學習策略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由此可見,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在教學“你喜歡什么電視節目”的實踐活動課中,教師要事先讓學生了解周圍的人們都喜歡什么節目,初步讓學生體會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歡體育節目,學生比家長更喜歡挑戰性節目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提高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數據整理中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其次要與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問題相結合。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教師要學生親自動手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再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并把收集到的數學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學生經歷了學習策略生活化的過程,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運用更自如。
四、回歸生活空間
我們要讓學生在生活空間中學習,在生活實踐中感知,養成用數學的態度分析周圍事物,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例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塊長方形鐵皮,長30厘米,寬25厘米。從四個角剪去邊長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做成盒子,這個盒子的容積是多少?學生從這個平面的圖形中,很難找到盒子的長、寬、高,從而無法求出盒子的體積。教學這道題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組織他們去討論,從而解決了問題。學生先按照題目意思畫出平面圖,剪去四個角,再把剩下的圖折成長方體盒子。這時就有不少學生叫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我心里暗自高興,但我沒有讓他們馬上說出答案,而是要求他們:“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這時學生有強烈表現的欲望,急于把自己的發現和想法表達出來。他們都很主動,討論也很熱烈。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解題思路漸漸清晰、明朗。匯報時,學生的情緒都很興奮,有的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思路,有的用算式表示解題的過程,可貴的是有一位同學提出了計算盒子表面積的問題……他們互相補充,成功地解答了這道數學題。同時培養了他們的空間相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感受到了合作學習的樂趣。
總之,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我們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運用數學,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嬡嬡.如何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