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玲
摘 要:新的課程改革對學生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了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斷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學習動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樣才能適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法;提高質量;策略研究
一、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課堂聽講,而且還能充分發揮學生課堂的主動性,使學生能提出有價值的質疑,帶動學生集中聽講、思考問題,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養成主動思考和質疑的預習習慣。除了要積極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教師也要充分幫助學生做好課后復習。溫故而知新,良好的課后復習對于學生吸收課堂教學中的知識相當的重要。由于普遍存在小學生學習知識遺忘較快的特點,如果學生只是僅僅通過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的時間來消化所學的知識,那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不牢固。因此,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對于學生真正掌握知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要使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效果,師生間的有效交流與溝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課堂環境中能使學生感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發言、積極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到知識。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地交流與溝通,要認識到學生間在情感、思維、行為上的差別。教師要鼓勵學生開展合作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教學活動,學生便敢于發言、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敢于對教學活動提出質疑。對學生的積極發言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和鼓勵,然后再加以引導,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和學習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在知識、技能和興趣特長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一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為了能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備課時可以設定幾個不同難度的問題,成績好的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基礎差的學生回答簡單問題,其余的學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這樣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二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評價,讓每一位學生都樹立自信。在進行上述活動時,教師對差等生的回答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或是亮光,也要給予激勵的評價,進而使他們產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學生產生追求更高目標的學習欲望,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態度上會有明顯變化,成績好的學生會向更高目標沖擊,其他學生也會趕超先進、不斷進步,從而形成一種爭先恐后的學習氛圍。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
小學生天生好動、活潑可愛、好奇心重,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教師要靈活掌握,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把所學知識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生動的畫面感知語境,引導學生深入到課文中、走入作家創設的氛圍中,讓語文課變得更加形象直觀、通俗易懂。
五、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設置基礎知識類的問題,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他們進行分組,并采取輪流發言的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還要鼓勵平時不善言談的學生積極發言,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團結互助合作的意識。
六、組織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
學習語文是一個獵取多方面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同時要引導學生科學選擇課外閱讀材料,并進行讀書交流,以此開闊他們的視野,擴展他們的知識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課外讀物的選擇上,教師要挑選趣味性強、學生感興趣的課外閱讀,以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學生有了深厚的興趣,就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堅持下去,字、詞、句、文章、詩詞等積累就會增多,語文成績自然也就會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