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黎雯
摘 要:如何激發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學情差異實施分層教學,在備課、授課以及評價等方面有的放矢,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設置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學有所得,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分層教學;學習興趣
一、 引言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關系到這門學科的學習效果,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求學生參加中考這一目的之外,更為重要的還在于對歷史知識結構的完善,特別是在初一、初二年級,對于歷史這門學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極為關鍵。然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課堂效率,這就成為擺在每個初中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失為一重要手段。
二、 掌握學情,劃分層級
分層教學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類別的學生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和學習輔導方面進行分層,而在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要求做到這點。除此之外,分層教學所關注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學業進步,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完全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分層教學作為一種差異化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始終貫穿。實施分層教學首先是要求教師對所教班級的學生進行分層,而實施分層則建立在對所教班級學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水平、學習態度、接受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的情況,把班級學生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為學困生,此類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差,提高這類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除了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外,還可以幫助其更好地掌握課堂的紀律;其次為中等生,此類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書本知識,但是對于知識的拓展又稍顯不足,如果對此門學科不感興趣,極容易成為其短腿學科;最后為優秀生,他們不滿足于掌握課本中的知識內容,對他們而言,有能力也有欲望掌握更深層、更廣泛的知識,甚至是借著這門學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不善于加以引導,將其學習目標設置為中等生或學困生的相同水平,則無法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 針對備課,精心設疑
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學生積極的心理成分之一,也是歷史教學成敗的一個關鍵。然而,濃厚的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年齡不大,意志力弱,自控能力很差,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在歷史學習中,常常只是憑興趣認識事物,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準備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針對這種情況,學習能力較差的學困生給予其現象類的問題,從書本或材料中較容易得到答案,并給予適當的鼓勵,可以在其滿足感的基礎上激發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例如部編版九年級上冊《探尋新航路》一課中,可以將本課四條航線對應的知識點做成相應的表格,讓此類學生進行填充。還可以通過繪制簡易路線圖的方式,讓學生動筆將四條航線大致畫出來,避免死記硬背的情況下掌握知識點,學生會對于這門學科更有興趣。
而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除了要求他們掌握課本基本的知識外,教師還應適當增加分析理解的內容。如在九年級上冊《君主立憲制的英國》中提到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之后迎來的國王與光榮革命“進口”而來的國王形式看上去是一致的,但是為什么說實質不一樣?這種需要一定思考、有趣且是重點的題目對于中等程度學生是非常受用的。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用整體的意識來把握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搭建起主干知識的框架,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填充,這樣的學習不會枯燥且相對較為容易。
另外,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對他們而言課本知識已然不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盡可能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不同渠道豐富知識,這樣更能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七年級下冊《明朝的對外關系》這一課中,許多知識與泉州歷史有深刻的聯系,因此在備課時,要求學習較為優秀的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的基礎知識,而且可以聯系泉州明清時期抗擊外來侵略的人物,在課前搜集他們的資料,如抗擊倭寇的俞大猷,收復臺灣的鄭成功以及在雅克薩反擊戰中,泉州的藤牌兵等,而后制成課件,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展示。如此可以鍛煉這部分學生的搜集資料、課件制作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提高他們的信心,從而提升其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四、 有的放矢,激發興趣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一定要有人文的關懷。在教學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由于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必須讓學生先喜歡上你,進而喜歡你的課堂。巴班斯基指出:“教師是否善于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精神心理氣氛,有著重大的作用。”當代教育學家沙塔諾夫更強調:“在課堂上創造一種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氣氛是每個教師的首要責任?!币虼藢τ诿總€層次的學生而言,雖然教學針對的是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在學生主體上應該肯定他們的平等地位。
在平等的基礎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教師必須想辦法活躍課堂氣氛,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感覺到歷史課很有趣,受益匪淺。要達到此目的,除了要事先做好精妙的設計,還需要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積極地配合。歷史教師是歷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若能采用靈活的組織方式,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多樣的學習體驗,勢必會產生不一樣的教學效果。
如教師在導入新課方面,應想方設法尋找與本課密切相關的內容。例如,在講七年級上冊《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這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配樂朗誦的北朝民歌《木蘭辭》,讓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這首民歌中木蘭所在的國家是漢族人所統治的政權嗎?并且從中找出“可汗”這一稱謂最為體現是此民歌所體現的是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以此拉開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序幕,將學生帶入這一歷史背景中,由此開始本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