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君
摘 要:在我國,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為研究對象,并在積極心理學的視域范圍內,對其培養路徑與方法進行分析:通過文化熏陶、理性結合、環境構筑的應用,形成立體化的高職工匠精神培養系統,以此保證人才優質培養的執行效果。
關鍵詞:高職教育;心理學;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必須從思想意識與文化品質的內容著手。而積極心理學的領域,恰恰是對此項內容的引導與說明,在理論原理上有很強的適應性。在執行教育工作之前,所有崗位教職工作人員,都應明確工匠精神的培養意義,并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從傳統文化環境的視角中完成工匠精神定位。
匠人精神是時代社會精神的凝練,不僅體現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還代表著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的認同感、責任感。在各行業差異化崗位工作中,呈現出一致的發展特性,并在精神內核上,對敬業、專注、創新等思想提出具體要求。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對高職院校學生公交精神培育方面作出分析,需要在德行、積極性、社會環境進行多方面展示,并在心理指導的動力條件下,形成更加典型的匠人精神境界,指導學生技能學習行為。
一、強化德行指引,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教育
匠人精神,是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下形成應用實踐內容。古代的先賢著作,都對“匠人”的地位與能力做出了評價,并重點的強調了匠人精神對于時代的重要性。諸如《論語》、《禮記》等內容,都對將人的精神做出了相應的描述。
接受高職院校教育的青年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意識上,尚未形成系統性的整體,甚至在價值觀框架上,還未完成形態構筑。同時,從年齡角度出發,這一階段的學生,或多或少的存在青春期心理,并在行為與作風中,有一定的叛逆性特征。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思想作為主體,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可以在鑒古知今的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完成心態的調整,使其更加主動的參與到課程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引用古代先賢的案例,將魯班、李冰等歷史人物作為典型,向學生說明匠人精神的應用價值。在培養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發揮出榜樣精神的作用,保證學生在心理健康上的成長狀態,并能在自我調節的過程中更好的完成課程學習,以此完成自身人格與品質的塑造,真正將傳統文化內容作為引導德行的主要途徑,完成“匠人精神”的培養。
二、形成現代工匠精神,積極結合心理學科學性
匠人精神,是對完美的追求與敬畏,只有保證心境中的“正”與“誠”,才能在技術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積累與錘煉,將自己塑造為真正的“匠人”,而這種成長與蛻變,是任何人也無法替代的內容。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要幫助學生塑造愛崗敬業的做作風,在尊師重道的同時,改掉浮躁的心境與散漫的作風,真正的沉淀下來,積累下去,保證學生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表現出對于完美的追求,以及對于先進技術內容的創新[1]。
同時,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性與匠人精神的結合,需要學生保持長期的樂觀精神,并能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對自身的心態作出調整。通過對心理狀態的修復,時刻保持心理健康狀態,并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從學校的角度出發,可以增加心理健康知識的指導內容,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并在心理健康指導的基礎上,為學生整理職業發展方向,使其真正在職業化認知中,基于對自身的充分肯定,不斷激勵自己實現創新與突破。
另外,在新時代環境中,無論是崗位工作還是價值創造,都需要團隊的力量才能高效率的達成目標。對比,也應當重視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而這種合作的態度與心理,也是匠人精神在新時代環境中的新型表現。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學生要學會面對挫折,承擔責任,在保證自身發展特性的同時,更好的與集體融合,在團隊工作中,發揮個人的個性化優勢,為集體項目的開發與建設貢獻力量。
三、構筑良好社會環境,發展個人積極優勢價值
積極心理學在群體領域中的應用,可以形成積極的組織系統,通過對環境的研究與創設,形成正向的引導空間,以此保證群體中個體的能力發揮,并在指導個人積極性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由此,在環境的影響下,利他、責任感、道德倫理等內容,才能更加全面的呈現出來,并在指導行為的過程中,展現出積極且深遠的現實意義。
而從實踐應用的角度出發,建設高職院校環境中的工匠精神,需要在職業化的環境中,強調個人的發展狀態,并將相應的制度內容作為保證,以此提高執行的有效性,通過制度的強制性引導,讓學生接觸并逐漸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實踐應用中,我國高職院校的“工匠精神”建設,可以參照德國的應用經驗,在公民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更具指向性的發展空間。
例如,在德國的教育制度中,學生完成強制性義務教育之后,需要參加為期兩年的職業定向培養。結束定向教育培養,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的才能與興趣進行自主選擇。而教育工作,也從這一階段開始,對學生進行分流管理,通過普通中學、職業高中完成教育活動。在此之后,普通高中的學生可以繼續進行深造,并接受綜合性大學的教育。而參與職業高中教育的學生,可以選擇技術類大學,也可以直接參加工作,在這一教學模式中的關鍵,就是技術類大學。德國的技術類大學,在國際范圍內,都有很高的聲譽,并在結合當地“雙元制”教育制度的同時,通過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參與生產實踐活動。而這一實踐活動的比例,甚至可以高達整體教育的70%,保證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能力發展[2]。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實踐工作中,技術高校將其余的30%課程時間,全部安排在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中,以此保證學生能夠擁有足夠的理論思想,指導實踐內容。而形成這一教育模式,主要是受到德國新教思想的影響,強調了德國民眾對于“天職”的認識程度,在保證教育多元化的同時,重點完成了技能型工匠的培養教育。這一教育指導方案,也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所啟迪,可以作為強化工匠精神培養的思想指導內容,以制度為基礎,形成積極的心理環境,并以此保證工匠精神在個體成長中的指導效果。
四、總結
綜上,為實現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需保證學生的個人心理成長狀態,使其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更加主動的投身到技能學習與實踐成長的學習過程中。同時,通過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不斷培養自身的專業技能和心理素質,保證自身向上的職業化發展狀態,通過努力奮斗,實現個人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余潔琪,張芳,廖秀妮.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現代學徒制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困境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17):24-26.
[2]吳軻威.工匠精神柔性培育視野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