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秦陵兵馬俑,歷史特征,文化內涵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9)09-0068-05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初中和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均有涉及。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這一經典素材,引導學生聯想橫掃六合的恢宏氣象;管窺威震四海的大秦氣場;領略定于一尊的皇權氣勢,進而激勵學生從考古發現中捕捉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習俗等歷史特征和風貌。除了以“視覺沖擊”感受先人高超的藝術天資與卓絕的工藝技術之外,還可從課本素材與實物史料的發掘、鑒賞、感知、聯想中,誘導學生從“視覺——思維”層面渡越到“情感——精神”層面,潛移默化地滋養對民族傳統和古代文化的“溫情與敬畏”。鑒于老師們對秦兵馬俑所內藏的歷史意蘊和藝術意境知之不多,加之前些年學界出現了一種說法——秦兵馬俑藝術濫觴于“亞歷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臘藝術”。①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本文無意于從教學層面贅述,只是想從秦陵兵馬俑的藝術源流和文化內涵角度,與教師們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并為歷史教學提供一點參考。
秦俑的雕塑藝術是寫實的。在春秋時期以前,王公貴族多用活人殉葬,后來隨著社會進步,人的地位提高了,陶俑逐漸代替活人殉葬。正如孔子所云:“始作俑者,其無后乎。”②秦始皇一生,南征北戰,統一了天下。既然不能用活人活馬殉葬,他便要求殉葬的陶俑、陶馬同真人真馬一樣大,所以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見的兵馬俑。秦陵兵馬俑反映了當時的軍事狀況,展現了秦時的各個兵種。俑坑中有步兵、車兵和騎兵的單兵種陣形,也有混合編陣。人和馬是陶質的,但陶俑手中的兵器均為實戰兵器,全部用青銅制作,有長槍、短劍和儀仗兵器等。目前已發現的各種兵器達數萬件,大多經過氧化鉻防銹處理,因而歷經兩千多年,至今寒光閃閃、刃性鋒利。
秦兵馬俑的寫實特征還表現在每個陶俑、陶馬的細部雕塑上。兵馬俑中有將軍俑(高級軍吏)、武官俑(中級軍吏)、士兵俑、立射俑、跪射俑、馭手俑、騎兵俑等。由于官階、兵種的不同,陶俑身上的服飾雕塑也差別。將軍俑是目前發現的級別最高的官吏,頭戴鹖冠,身穿細密的魚鱗鎧甲。中級軍吏頭戴板冠,有單板和雙板之分,顯示出不同的身份。士兵不戴冠,或戴巾幘。將軍俑個個身材魁梧、氣宇軒昂,表情凝重而深沉。中級軍吏雖不如將軍俑那樣魁偉,但神態堅毅。普通士兵俑則千差萬別,有的面帶笑容,有的年輕稚嫩,有的則老練果敢。陶俑的面部將喜、怒、哀、樂表現得淋漓盡致。跪射俑和立射俑的造型非常別致。跪射俑作蹲射狀,右膝著地,左腿曲蹲,上體挺直,頭略向左轉,雙手作持弓弩狀。立射俑雙足一前一后,呈丁字形站立,前腿拱起,后腿立直,上體保持筆直,頭和身略向左轉,左臂半舉,右臂橫曲于胸前,作拉弓射箭狀。跪射俑和立射俑充分表現出靜中欲動、蓄勢待發的戰前準備。陶俑全身的每個部位都精雕細刻,胡須、頭發刻畫得惟妙惟肖、各不一樣,連鞋底的針腳、馬口中的牙齒都雕琢出來,給人一種非常真實的感覺。
秦俑坑中出土陶馬數百匹,有拉車的戰馬和騎兵的戰馬。馬的造型非常傳神,四蹄著地,勁健有力,馬頭仰起、兩耳前豎、張口嘶鳴,剪鬃縛尾,栩栩如生。陶馬的線條和比例準確,細小部分也是精雕細刻。騎兵的戰馬馬背上有鞍韉,肚下有肚帶,馬頭上戴著用銅絲串聯起來的銅泡、石飾件組成的絡頭與韁索,口內含有銅銜,尾巴辮成三股長辮形,造型富有活力,形具而神生。
偌大的陶俑、陶馬是怎樣雕塑出來的呢?技術方法簡單可以概括為塑、堆、捏、貼、刮、削等。以塑為主,模塑結合,分件制作,精雕細刻。把圓雕、浮雕、線雕有機結合起來。陶俑先制成初胎,然后再根據需要精雕細刻。陶俑的下半身是實心的,上半身是空心的,這就解決了站立的高大陶俑的平衡問題。陶俑下均有踏板,先用泥堆出腳和腿,再堆起腰腹部,胳膊分件制作,頭和手用模子制作;大樣做成后,采用刮、削、刻、剔劃等辦法精雕細刻,這樣便形成千人千面的形象。陶馬的頭也是合模制作,馬耳、馬鬃分半做成后安裝上去。俑身分胸、腹、臀三部分,用泥片做成空心。①要制作和燒造與真人真馬大小的陶俑、陶馬絕非易事,不要說兩千多年前,即使在今天也是不容易的。至今文物工作者只能燒造原大的陶俑,原大的陶馬還不能完整復制。
從解剖學上講,陶俑、陶馬的比例近乎完美。對陶俑身體比例的測量,與民間畫工提出的“行七坐五盤三半”的比例一樣。細部的刻畫與人體解剖相吻合,如手指關節的長短,肌肉的厚薄,腳面內高外低,細節十分清楚。陶俑臉部五官的位置接近于“三庭五部”,即從下巴到鼻尖,鼻尖到眼睛,眼睛到頭發沿的三段距離相等,符合解剖學標準。
更為奇特的是陶俑、陶馬在燒造后、入坑前的全身彩繪,使冰冷的陶制品顯得生機勃勃,增添了俑坑的壯觀景象。陶俑、陶馬原來身上都施有絢麗的彩繪,施色的辦法是先在其身上涂一層生漆,再敷白色做底,然后彩繪。彩繪均為平涂,涂得很厚,手、臉、腳等部位都涂兩至三層彩色。這些顏色由礦物顏料組成,經過兩千多年的壓力、腐蝕,加之發掘出來后與外界空氣的接觸,現大都脫落。但從有些陶俑身上還可以發現不少存留的痕跡。陶俑不是單一顏色的,身體各個部位的顏色都不一樣:面部及手是粉紅色的;戰袍有大紅、朱紅、紫紅、深綠、粉綠、天藍等色;鞋為赭色;靴有朱紅、深綠、赭等色;鞋帶及行滕帶有朱紅、粉紫等色。陶馬絕大部分都是通體棗紅色,紅舌白牙,黑鬃,黑尾,白蹄。可以想見,俑坑剛建成時,五光十色的陶俑、陶馬是多么的雄偉艷麗。
秦兵馬俑之所以轟動海內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因其具有“大、多、精、美”等特點。所謂大,是指兵馬俑的規模大、個頭大;多,是指兵馬俑的數量多達八千多個個體;精、美指每個兵馬俑都是精雕細刻,千人千面,各有風采。因此兵馬俑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杰作,是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傳承與升華。
按照中國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制,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園600多個陪葬坑、陪葬墓中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指揮軍隊統一天下的盛況。目前在秦始皇陵園中發現的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等,就是秦始皇生前出巡、狩獵生活的真實寫照。
秦兵馬俑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中國制陶的歷史悠久,距今達一萬余年。目前考古發現秦之前的陶俑主要有:5000年前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中發現的陶制雕塑,體型高大。這個時期的考古發掘中有很多陶俑、銅俑、木俑、石俑。戰國晚期在銅川、咸陽周邊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些秦的陶俑,有騎馬俑、人俑,以及陶馬,高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陶俑既有經過燒制的,也有泥塑未經燒制的。銅川棗廟秦墓的人、牛、羊、狗等陶俑為泥塑成型再施彩繪。①西安南郊等地的陶俑火候較低,有的還是未加焙燒的泥俑,泥、陶俑以紅膠泥捏塑而成,輔以貼、刻劃、挖等技法,以單色平涂的彩繪裝飾為主。②咸陽塔爾坡戰國晚期墓葬出土兩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泥質灰陶騎馬俑,陶俑的衣領、襟裙、下擺、帽檐及鼻尖均涂紅,制作方法為捏制。③西安市高陵涇渭鎮戰國中晚期秦墓中出土的 189件小型秦俑,集中展示了戰國時期秦國陶俑的發展歷程。④
就目前所見考古實物來看,早期秦俑有石俑、泥塑、陶俑等,在雕塑技術上多采用圓雕手法。盡管雕塑藝術還較為原始,個頭較小且規模不大,但制作方法和藝術風格顯屬一脈相承。早期秦俑與秦始皇陵兵馬俑都是作為陪葬品,用意是完全相同的。秦始皇完成了華夏一統,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于是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營建規模空前的大型陵墓,從而使營建大型兵馬俑坑成為可能。
有西方學者認為:秦始皇以前,亞洲大陸沒有出現過真人大小的雕像,因此秦兵馬俑的構想很可能來自亞歷山大大帝的東侵運動的影響。這是一種臆想,論者對秦陵兵馬俑的研究十分有限,并不了解秦文化的特征和秦始皇的個性。
徐衛民等人認為,秦人有好大喜功的傳統,這是秦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對此筆者亦以為然。這從有關秦文化的考古發現中可窺得一二。還處于春秋時期的秦公一號大墓,長達300米,深達24米,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盡管此墓曾經遭到200多次盜掘,而今仍然出土了3500件包括金、印、玉等陪葬品。當時秦立國不久,生產力水平不是太高,然而卻將墓葬修得如此宏大豪華,應是其好大喜功的表現。秦都雍城還處于修建過程中,西戎使者見之便發出感嘆:“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勞民矣。”⑤
秦人的好大喜功,被秦始皇發展到極致。剛完成統一大業,他就下令鑄造規模宏大的“十二金人”。《史記·秦始皇本紀》云:“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⑥《漢書·五行志》記載:“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見于臨洮。”⑦這說明秦始皇時期已經具備了這樣的鑄造能力。關于十二銅人的下落,史書也有交代,絕非虛構。其他考古資料也證明秦人有鑄造大型人與動物的能力。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大型青銅雕塑龍,龍體中空,形體巨大,極具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筆者認為,這件大型青銅龍應該是史書上記載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鑄以為鐘■”的大型樂器架的底座。還有著名的始皇陵銅車馬,每個重達一噸以上,被譽為“青銅之冠”,其雕塑、鑄造工藝水平應該高于十二銅人,還有近些年出土的四十六件與原水禽同大的青銅水禽,等等。目前秦始皇陵發現的陪葬品,除了銅車馬是縮小了一半,其他都是原大仿真,兵馬俑當然不能例外。
秦國具有雕塑大型石刻的技術,比如蜀郡太守李冰雕造的鎮水石牛,“(李冰)外作石犀五以厭(壓)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⑧還有立于渭水橋頭的大力士孟賁石雕像,因“重不能勝,乃刻石作為孟賁等像祭之”。孟賁是戰國時代的大力士,造孟賁石像是為了加強人們對橋梁承重的信心。這類雕塑從內容到形式均富有紀念性和政治性。秦始皇陵園有大型石獸,《西京雜記》記載五柞宮宮西有青梧觀,“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兩枚,刊其脅為文字,是秦始皇驪山墓上物也。頭高一丈三尺,東邊者前左腳折”。①還有置于秦都咸陽附近長池中的大型石鯨魚,等等。
歷年來在秦都咸陽等遺址出土了許多陶制品,如大型空心磚,其長達100~136厘米、寬33~39厘米、高16~19厘米、壁厚4~5厘米。遺址中出土的“窖底盆”口徑100厘米、高60厘米、底徑50厘米;陶井圈直徑70厘米、高35厘米、胎厚1.8~2.5厘米,泥條盤筑痕跡明顯;陶水管道長53~68厘米、徑19~56厘米。②秦的繭形壺,器形碩大,咸陽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秦代鴨蛋壺,體形很大,最大腹徑56厘米、通高48.5厘米。壺腹、口徑和圈足分件制作,腹用泥條盤筑法成形,并經拍打涂抹,后用陶輪修整,外表用寬扁形的泥帶和弦紋裝飾,然后與口頸和圈足粘接成一完整器。秦咸陽宮遺址、秦始皇陵區等遺址還發現有其他大型的陶制品,如埋葬珍禽異獸的瓦棺、五角形水管、大型建筑材料瓦當,等等。在秦的離宮別館成山宮、黃山宮中都發現了超過70厘米的大型瓦當。這些陶器無論是夾沙灰陶還是泥質灰陶,從內外表面及斷面觀察均可看出其陶胎細密,氣孔少而小,硬度大,敲之有金石聲,火候應該很高。這些高質量陶器的大量出土表明,秦代工匠已極為熟練地掌握了燒制厚胎器物的技術,一旦需要,可隨時將這種技術用于大型陶俑的制作。秦咸陽曾發現一個秦青銅頭像,頭像高11厘米,細致的面部表情和精致的頭飾,可以看出雕塑家的高超技藝。
秦始皇陵附近數以千計的大型陶塑兵馬俑和大型銅車馬的相繼發現,正是秦始皇追求戰功和寫實藝術的表現,揭開了被掩埋兩千多年的秦代雕塑藝術的真實面貌。秦陵兵馬俑在規模和數量上都大大超過了現已發現的任何一個墓葬中的雕塑群,其人物形象的刻畫達到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一個高峰。
秦雕塑藝術受先秦時期“尚大”思想的影響。在百家爭鳴中,各個思想家都表現出對“大”的關注。如荀子的“陰陽大化”;老子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莊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的“大而化之之謂圣”等。秦人將此落實在兵馬俑雕塑上,表現為一種對浩大、永恒時空觀的追求,表現為成千上萬的兵馬俑及其兵俑的高大體態。正是這種“尚大”,使得煌煌兵馬俑跨越了2200多年的歷史時空,得以同今人相見,并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震撼與感染。③
秦兵馬俑傳承了中國先秦時期雕塑大型人像的傳統。遼寧牛河梁發現的紅山文化“女神”頭像,現存高22.5厘米,并非單獨的頭部塑像,也非半身像,從伴出的其他殘塑件判斷,這是一全身像的頭部,屬于同一人像的塑件,基本接近真人的尺寸。近旁還發現相當于正常人體兩倍到三倍的人體塑件。頭像及相關的其他部分塑件,對人體各個部位都有真實、準確、細膩的表現,各部位間比例適宜,表現一定的姿態。另外,由殘存的耳、鼻的尺寸推測,一般的塑像大致與真人等高,最大的則達真人體高的3倍,可惜因過于破碎,難以窺測其全貌。④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立人像高達172厘米,同出的還有大型面具、人頭像等。⑤
秦統一后,帝國疆域廣大,中央政府可以調集全國各地最好的工匠,這是制作兵馬俑的條件。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自詡和欲望是構思兵馬俑的唯一解釋,而傳統雕塑藝術則是基礎。兵馬俑生根于中國,不可能受希臘藝術的影響,而且那時的中西交流十分有限。今人通過比較也不難發現兵馬俑與希臘雕塑各有千秋,不是一碼事。
秦陵兵馬俑與希臘雕塑風格完全不一樣,展現了東西方兩種雕塑藝術風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思維發展到同一階段的產物,可謂各有千秋。
秦兵馬俑和同時期的希臘雕塑有何異同呢?筆者認為,在同一時期,希臘雕塑是西方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秦兵馬俑則是東方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秦陵兵馬俑未發現之前,人們皆贊嘆希臘雕塑藝術至高無上;兵馬俑的發現改變了人們的觀點,古代東方也有高水平的雕塑群。政治體制、地理環境及人們思想的差異,造成東西方雕塑藝術有所不同。首先地處亞洲中心的中華文明,當時還處于封閉狀態,雕塑品呈現出一種深沉、厚重、古樸的風格。而希臘文明與外界交往多,雕塑品風格則是開放的。兩種雕塑的用料不同。秦兵馬俑以泥土為原料;而希臘則以石料為主。由于原料不同,雕塑方法也不同。秦兵馬俑以雕為主,以線條表現神態,從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現其性格和思想;希臘則采用雕、刻、鑿的辦法,突出人的造型美,從人物的骨骼、肌肉、筋腱等表現人體的美與力、性格與思想。再一個區別是,秦兵馬俑用以表現秦軍的氣勢雄偉以及整體上的協調統一,講究團體性,而希臘雕塑則以弘揚個性為主。更大的差別是,希臘雕塑充分以裸體表現人的思想和魅力,無論男女;而中華文化的雕塑崇尚穿衣美,很少裸露,男性雕塑至多暴露上身。
用兵馬俑陪葬的傳統被秦之后的漢王朝繼承下來。漢高祖長陵、張安世墓、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等地,均發現了大型兵馬俑陪葬坑。陶俑制作方式基本沿襲秦的風格,雖然在體量上比秦兵馬俑小很多,但在喪葬文化禮俗和陪葬形式上一脈相承。
秦陵兵馬俑從設計思想、制作、燒成到彩繪等各個環節,均能在前代找到淵源,是先秦時期藝術成就的結晶,完全是秦人自己的發明創造,與亞歷山大和希臘雕塑藝術沒有絲毫關聯。搞清楚秦陵兵馬俑的藝術源流與文化內涵,才能從中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和家國情懷。
【作者簡介】王希,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美術系講師。
【責任編輯: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