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靜
【摘 要】 小學數學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逐漸深入和進一步發展,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核心素養是在新時期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是促成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元素,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長遠發展。由于小學生處于教育的初始階段,學生還有著較強的可塑性,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當中就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對學生的學習成長和我國新時期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字、認識數學、學會計算的重要途徑。在當前新時期改革背景下,除了對學生要進行相關數學知識的教學之外,更要立足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立足于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在數學教學當中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掌握數學知識,實踐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人文素養。
一、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探究極其意義分析
所謂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是數學當中包含的以及學生應該在小學階段所掌握的一些數學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數據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數據建模能力以及直觀想象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小學數學科學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但是結合到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及成長中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就要綜合上述的數學能力,讓學生具備關鍵的能力和數學品格、數學知識、數學技能以及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總體來說,核心素養較為模糊,但是具體到每個學生的個體上,主要就體現為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夠以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采取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行為意識,在學習當中能夠始終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數學核心素養還體現在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包括學生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個體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等。這些核心素養都是新時期背景下課程改革賦予小學數學教學的更高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內容。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在充分意識到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科核心素養之后,相關教學工作者就要立足于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挖掘核心素養的內容,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實踐。
1.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核心素養要具體體現在學生數學知識的實踐應用上。教師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束縛,不是讓學生對理論進行死記硬背,而是要在數學學習之后將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實踐和應用。比如引導學生用數學計算、用數學思維思考問題,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等等,將數學知識具體地實踐出來。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凸顯出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體性,從而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的需要。
2. 充分把握數學教材,挖掘數學教材當中蘊含的核心素養
立足于教材,挖掘教學當中的核心素養,通過結合相關數學技能,形成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對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教學過程當中,逐漸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通過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以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對知識和相關數學技能當中所蘊含的核心數量進行深度挖掘,進行有效的核心素養培養。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意義和加減法》時,小數和加減法都是學生在生活當中經常接觸或應用到的一些數學問題。比如,跟隨媽媽到菜市場買菜就很大可能上會用到小數。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培養學生要具備利用小數的能力以及運用小數解決買菜中一些問題的意識。通過小數的具體應用,凸顯出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3. 優化課程內容,實現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
小學數學很多內容中都有著比較豐富的核心素養內容,但是有教師能力的限制和教學理念的限制,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知識的傳輸,而沒有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核心素養。所以,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師就必須要整合、優化小學數學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核心素養的實踐和滲透。比如在教學《年月日》這一內容時,教師就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核心思想,讓學生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掌握時間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一名言警句告誡學生要珍惜時光,把握歲月,努力學習,長大成為有用的人,從而更好地進行核心素養的教學。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新時期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要求。所以,相關教學工作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小學數學中的核心素養內容,通過整合內容,開展小組合作等方法,不斷地實現核心素養的滲透。
參考文獻
[1] 張曉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引領下的課堂教學傳承與創新[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07):192.
[2] 羅引娣.基于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以小學二年級《認識東南西北》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8(0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