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兒
【摘 要】 數學教學是小學學科教學的重點,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可利用資源,了解學生,積極維護和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學好數學的同時,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數學教學 滲透
研究表明,在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眾多因素中,學校教育因素是被列為首位的,學校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而課堂教學是學生從事的主要活動,是我們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保證。
一、教師要善于在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蘊涵在生活中的教育,教師要帶著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認真研讀教材,從中挖掘并開發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數學教材中“數與代數”一類的課,我們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計算、估算能力;“空間與圖形”一類的課,我們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統計與概率”一類的課,我們可以增加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實踐與綜合應用”一類的課,我們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索,體驗一下自己發現結論的喜悅與自豪感。這些都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一切資源。
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發展形成的過程,在發展形成的過程中,不一定以明顯形式表現出來。因此,了解學生心理狀態,要學會區分正常與異常。
例如,課堂上過分好動、不聽課、打擾同學的孩子往往被誤認為患多動癥,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好奇心強、天性好動,卻從小沒得到很好的管束而養成了散漫的習慣。假如有個別學生表現出過分的孤僻,從來不和別人主動交往,語言表達存在明顯困難,在學習上無論花多大功夫,費多少時日都無濟于事,這就不能不考慮他們身上存在著某種能力的缺陷及其神經生理學的因素,就屬于異常狀態了。在學生中有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的人相當普遍,但大多都是介于良好性格和性格障礙之間的一種狀態,只要被意識到,并加以調節和矯治是可以克服的。我們最好在孩子們剛開始產生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就及時發現并采取多種方法幫助他們解決。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課堂
1. 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
對于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學習中注重避免使用“你聽我說”、“讓我告訴你”之類的命令式口吻,而堅持用鼓勵性的、啟發性的語氣說話。
2.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鮮艷的教具;新穎的謎語故事;有趣的教學游戲;關鍵處的設疑、恰當的懸念;變靜為動的多媒體教學等等。盡可能使學生感到新穎、新奇,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為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提供物質內容和推動力。現行的新教材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情境,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課后拓展
根據新教材的提示與要求,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如在學完《找規律》時,開展穿珠子的比賽;學完《對稱》后,開展剪紙的活動;學習乘法時開展制作美麗的乘法口訣卡的活動等。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生動有趣、吸引力強,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他們的個性特點和創造力,也可以挖掘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的閃光點上做文章,讓他們領略成功的喜悅,感覺路就在腳下。要給學生多打氣,多鼓勵,要充分肯定其動手能力,找到成功的地方給予表揚,使其心理在表揚中受到激勵,開始對學習數學感興趣。這時就要趁熱打鐵,教導他們上課要認真聽講、行為要規范,做個好學生,引導他們逐步學好數學。
四、訓練和維護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的教育。教師作為心理健康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必須要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發現他們的心理問題,更要進行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和訓練。幫助他們找到煩惱和困惑的深層原因,幫助他們正確評價自己,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
1. 對學習不感興趣、怕寫作業的學生
教師可改變布置作業的方法,培養興趣,可減少他們的書面作業量;可將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再運用到生活中去。如教學《元、角、分的初步認識》時,可設計“小賣部”購物的活動,讓學生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購物的活動中,積極參與探索性學習過程,讓學生高效地認識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又如學習《千克的初步認識》,讓學生統計全班不同體重的學生人數;組織學生進行“猜測、估算黃豆粒數”的游戲,讓學生能在“量中用數,數中學量”中提高能力和興趣。凡是數學課中與生活有關的動手實踐的作業,要經常布置,讓學生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去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
2. 對逃避經不起挫折的學生
首先要充分挖掘他們的優點加以肯定,培養他們對自己積極接納的態度,同時也要分析他們自身的缺點,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易改變的;其次在課堂上多給他們創造一些由淺入深的習題,使他們有成功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到強烈的成功感;再次是放大優點,補償弱點,督促鼓勵他們在各種場合盡可能自然地表現自我,不怕暴露自己的弱點,經常讓他們這樣說“你行,我也行”、“試試看”、“沒關系”等。
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維護自尊是他們強烈的心理需求。尊重他,就等于送給他一個積極的自我概念,使他能自尊、自強、自信,以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在教學中,學生置身于良好的師生關系中,時時感受到教師濃濃的師愛,對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有著無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洪敏.心理輔導在教學中的滲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4).
[2] 汪瑩.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心理科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