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忠
【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受到重視。由于應試教育,初中體育教學效果不佳。為了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上可以得到全面性的發展,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體育教師需要尋找適合初中學生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游戲的教學方法融入到體育課的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可以在歡樂中鍛煉身體素質,并學習好體育技能。
【關鍵詞】 初中體育 教學方法 課堂實踐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思想,進行創新式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有效地提高體育的課堂效率,需要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如果體育課只是單一的“跑圈、自由活動……”,學生會缺少對體育課的熱情。然而,游戲教學法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到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需要根據體育課的實際情況,將游戲教學方法融入到課堂中。
一、游戲教學法在體育課堂上的意義
愛“玩”是學生的天性,如果將“玩”游戲有效地融入到初中的體育課堂上,學生會對體育課更加感興趣,從而使學生可以由被動變為主動地去學習。在以往的體育課的教學中,學生需要學習較為單一的項目,并需要反復地加以練習,學生會覺得枯燥又無聊,甚至會厭惡體育課。如果將游戲教學法帶到體育的課堂上,不僅可以使學生在歡樂中度過體育課,還可以使學生有效地學習一些體育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增加了許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等能力。在面對較為有難度的活動,有些學生會有些懼怕,不敢于嘗試。而新式的教學方法需要鼓勵學生勇于嘗試,不輕言放棄。
二、游戲教學方法的應用具體措施
1. 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想要使學生可以主動地去學習,必須先要讓學生對其感興趣。光依靠學生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教師要與學生有良好的溝通,與學生可以成為朋友。
筆者在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下,會經常與學生聊天。問問他們平時喜歡什么運動,想在體育課上學習哪些體育技能等,這樣不僅增進師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便于教師可以制定好關于游戲的教學方法。
2. 基本活動與游戲教學法相結合
在要學習新的體育技能時,體育教師在講解示范完之后,可以通過游戲的環節考查學生的學習掌握的情況。比如在羽毛球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可以熟練掌握教師講授的:發球時手臂擺放的位置,球落地的相應規則……可以將學生分別進行編號,并進行兩兩分組,一個單號和一個雙號組合在一起為一組。先由單號的學生進行發球,兩兩進行反復的練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反復地進行訓練,學生對打羽毛球的這項技能也在不斷地提升。
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可以很好地掌握這項體育技能時,筆者也會參與到學生的游戲中。筆者會與學生一起進行一個小型的“挑戰賽”,這樣會激發學生想要取勝的欲望,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大家都愿意參與其中。
3. 準備活動與游戲教學法相結合
在每節體育課上課前,體育教師都會讓學生做一些簡單的熱身活動,防止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拉傷、扭傷等情況。學生在這個時候往往會比較“懶”,對這些較為簡單的活動根本不重視,學生不會認真地去做熱身活動,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很可能會出現受傷的情況。在做熱身活動這個環節中,教師可以將游戲教學法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樂趣,學生便會更愿意參與其中。
筆者在體育課開始前,會讓學生可以在跳繩、踢毽子、跳皮筋等中進行選擇。學生可以選擇自己較為擅長或者較為喜歡的活動。這樣這些活動較為簡單又不會過于枯燥,學生的身體也可以得到放松。
4. 結束活動與教學法相結合
在長時間的運動過后,學生心理和身體的狀態是較為疲倦的,這時應該讓學生進行一些小活動來進行放松,進而為接下來繁重的學習,調整到最佳的狀態。
筆者會讓學生坐在一起,圍成一個圈,讓熱愛唱歌的學生為大家演唱一首,或者大家可以合唱一首較為簡單的歌曲。筆者也會參與到其中,給學生講講自己在學生時代的趣事,也會講一些笑話,讓學生猜謎語等。就這樣在愉快中度過了體育課,學生對下一節體育課也會更加期待。
三、結語
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體育教師需要不斷更新思想,進行創新式教學。如果可以將游戲教學法有效的融入到體育課堂中,學生不僅可以在歡樂中學習到體育技能,還可以很好的掌握體育的專業技能。游戲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樂于參與到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需要根據體育課的實際情況,將游戲教學方法融入到課堂中。
教師還需要與學生有良好的交流,與學生成為朋友。起初,游戲教學方法可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會出現不愿意參與到其中,不敢于嘗試的情況等。教師要有耐心,有恒心,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上可以得到全面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健,潘明.關于構建初中體育課程目標體系的思考[J]體育與科學,2000,21(6):48-51.
[2] 萬從靈.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素質鍛煉的途徑[J]教育教學論壇,2012(s4):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