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摘 要】 山東省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學科面臨著尷尬境地,政治教師責無旁貸,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素養(yǎng)、深度研究課堂教學等途徑以解決政治學科的尷尬處境。當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筆者深知,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付出長時間的心血與努力。
【關鍵詞】 高考改革 高中政治學科 德育教育
2017年,山東省成為第二批高考試點省份之一,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六科由原來的高考科目變?yōu)檫x考科目,學生可自由選擇六科中的三科納入高考分數(shù),而作為六科中有些邊緣化的政治學科,未來之路將何去何從,值得我們高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
一、新高考下,政治學科面臨的尷尬境地
(一)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劣勢”
在山東省公布的2017級高考六科選課比例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選擇政治為高考科目的占34.4%,在六科中比例最低,此外,思想政治學科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試時間安排在高二上學期,復習內容較多,占用學生時間較多,使他們疲于應付。尤其是一般學校在高一下學期已經完成選課,合格考班級學生思想上不重視,因此不得不說,政治學科及政治教師的處境比較尷尬。
(二)學生學習政治興趣不高
筆者曾經作過一份問卷調查,學生在回答“你對待思想政治課的態(tài)度”,有17.5%選擇喜歡,有72%選擇無所謂,長期以來。因為政治學科教學模式單一及初高中銜接不當?shù)雀鞣N原因使得很多同學上了高中后對政治的學習興趣不高。新高考改革強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興趣愛好、自我需求選擇自己喜歡或者擅長的科目,這就使得政治學科比較尷尬。
(三)高校專業(yè)要求考政治的相對較少
在2018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yè)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的93個專業(yè)類的選考要求中,政史地三科只被3-5個專業(yè)類提及,僅占3.2%-5.4%,這也是造成政治學科尷尬處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社會、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存在誤會
很多人都認為高中政治內容枯燥,缺乏生活化,一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使得學生進入高中后還未真正接觸政治學科就已經覺得政治學科“假、大、空”,結果在科目的選擇與未來發(fā)展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二、擺脫困境,政治教師責無旁貸
帶領大家走出誤區(qū),解決政治學科的尷尬境地,政治教師責無旁貸。無論是從教學內容上,教學形式上,還是在提高自身素質方面都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新高考的需求。
(一)狠抓興趣立足點
高中政治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基本立足點,積極探索培養(yǎng)學生學習政治的濃厚興趣的有效途徑。消除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偏見,創(chuàng)造直觀、形象、生動、輕松的教學氛圍,可以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當?shù)亟洕ㄔO成就,巧設疑問,引發(fā)思考。比如在講授第四課第二框題《基本經濟制度》時,課前通過問卷調查和資料查閱,讓學生描述家庭成員所在單位的所有制性質,進而老師再舉例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就業(yè)單位的所有制性質,讓學生分析這種變化對經濟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意義,讓學生切實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進而理解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由。
整個過程,應堅持給予學生足夠的交流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不斷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提高政治學科的學習和思考能力。
(二)突出情感體驗,入腦入心
今天的高中生屬于00后,有著性格迥異的個性特征,在覺悟度、認知能力、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操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而道德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意志與行動的培養(yǎng)。單靠教師的講與學生的聽是完成不了政治學科的德育目標,做不到入腦入心的。
這就要求政治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精心選擇釋放正能量的教學素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如中國最美事件、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將這些正能量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感受這些充滿正能量的人和事,依托于一定的情感、態(tài)度,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激發(fā)學生價值建構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教學如果沒有進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政治教師應爭取在政治課中滲透德育活動,比如在講《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和動力》時,通過讓學生欣賞《戰(zhàn)狼2》片段,觀看國內外的影評、觀賞吳京的心路歷程,感受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文化創(chuàng)新的作用及文藝工作者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通過該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對民族文化有了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科優(yōu)勢,深度挖潛每節(jié)政治課的德育內容,既喚起了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熱情與興趣,拓寬了知識面,又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政治課與生俱來的德育教育,提高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三)打鐵還需自身硬
現(xiàn)在高中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如何提高政治學科學習興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都是政治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而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無疑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最佳途徑。
政治課的時政性和社會性很強,教師應積極學習本學科專業(yè)的理論,多閱讀時政新聞,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用新鮮的時政知識充實課堂,用理論解決時政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此外,當今是一個知識與技術大爆炸的時代,課堂各環(huán)節(jié)設置也不能僅靠傳統(tǒng)的教與學完成,政治教師應當多學、多看、多思。多學指多學習當下最新課堂模式與教學理念;多看指多了解當下最熱門的社會話題,并將其靈活巧妙地運用于課堂之中;多思指教師應多思考如何將新技術、新熱點、新理念融入課堂,讓學生真正愛上政治課。
參考文獻
[1] 黃歡.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亞太教育,2016(27).
[2]陳林福.新高考制度下高中教學遇到的挑戰(zhàn)及應對之策的思考:以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1).
[3] 肖獻熙.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學芻議[J].新課程·下旬,2017(1).
[4] 陳國宏.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學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