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慧霞
摘 要:想要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就需要學生去明確自己的閱讀目的,一旦學生的學習目的變得明確,就可以使閱讀充滿了動力,不僅是這樣還有利于制定計劃、選擇書目、選定方法。教師應在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讀物時參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還有閱讀能力。需要家長和教師一起努力,為學生提供好的閱讀環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閱讀中有一個自主積極的心態,全身心地投入閱讀中。教師應在學生閱讀時適當地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學生才會在閱讀時仔細思考,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在閱讀中不斷地積累能力,去更好地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是很重要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養成了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就會對未來的學習以及終身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由于《新課程標準》的不斷完善,學生和教師都要更加重視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可以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也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量得到增長,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得到提高,還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充分的運用、練習。課外閱讀還有理于學生寫作能力和讀書能力得到提升。甚至于對于學習中的大部分學科都有或多或少的幫助。農村小學生相對來說在課外閱讀方面要更加薄弱,其主要因為環境的影響和課外閱讀意識的薄弱,筆者結合自身的實踐和思考認為應從以下幾點來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一、 明確讀書目的,堅定讀書信心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高爾基的名言,把書籍對人類文明的推進作用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想要成為一個文化素質較高的人就要去多讀書;同樣一個民族想要成為文化素質較高的民族,就要做到全民多讀書。所以說閱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為什么要讀書。大部分的學生在讀書時只是機械的讀書,并不了解讀書的目的是什么。讀書到底有什么好處?如果只是一味地機械地去讀,只是去完成某種任務,這樣只會沒有收獲。恩格斯曾經說過:“無計劃的讀書簡直就是荒唐。”所以說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時,首先就是要讓學生明確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用多長時間。這樣的指導會讓學生在閱讀時有自己的思考,閱讀帶來的收獲就會越多。學生在閱讀中不再漫無目的,有了閱讀的目標,會極大程度上地提高閱讀的效率和閱讀所帶來的附加價值。
二、 選擇合適讀物,激發閱讀興趣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的最直接、最活躍、最現實的因素。”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以說明閱讀興趣對于閱讀有多重要。學生有了對閱讀的興趣才能從心理上去享受閱讀主動去閱讀。所以說想要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關鍵是要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想要使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激發,想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得到提升就要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量去尋找適合學生的好讀物,去指導學生閱讀對自身有益的讀物。一般情況下,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傾向于配有插圖的圖書,所以在為年齡較小的學生尋找適合的圖書時要選擇配有插圖的課外讀物。中高年級的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師在為這個年齡的學生選擇適合的課外閱讀書時就可以選擇一些理性較強的讀物。這樣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去選擇適合的讀物是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的。
三、 家校合力共建,營造閱讀氛圍
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的源泉是良好的閱讀氛圍。在課堂上教師要去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中保持良好的心情,可以暢所欲言,互相交流,在與同學和教師交流閱讀心得中對閱讀產生更大的興趣。教師不要太過于限制學生的閱讀,課外閱讀只限與學習相關的書籍。讓學生自己去選擇喜歡的書,學生讀到自己喜歡的書才會去更多地閱讀。家長也不應該對學生的閱讀書品類過度限制,家長應該在學生閱讀中去了解和引導,不要過多地去影響。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廣。家長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所以說家長對孩子最好的引導就是自己愛讀書,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會因為年少時養成的良好閱讀習慣而受益終身,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最寶貴的時間去加強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小學生都能夠全面、向上、健康的發展。特別是農村的小學生,應該去戰勝一些身邊出現的問題,去積極地閱讀,在閱讀中積累知識,知識改變命運。只有付出努力才有收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去指導學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在教師、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課外閱讀效率和課外閱讀質量定會大幅度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崔巒.小學語文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