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雪楓
摘要: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品格。預習是學會學習的第一步,只有學會預習,才能學會學習。因此,培養學生預習習慣和提高學生預習能力正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從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為他們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模式;預習;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06-1
我國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教育理論。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師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與百分之九十九,這個比例也許是夸張了點,但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讓他們具有終生學習的資本。
一、備課是關鍵,我們要做自學者
經常聽到有些老師這樣說:“同學們,下堂課我們將學習第幾課,請同學們預習一下。”其實,這樣的預習布置是無效的。因為預習的目標是模糊的,預習的過程是不可監控的,預習的效果是不可測量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去用心預習,那就需要有指導學生預習的提綱,這就是學案,所以備好學案是很關鍵的。學案顧名思義,是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案,是學生預習的“方向盤”。這個“方向盤”要有可操作性,學生握住它才能到達目的地。小學生的學案和中學生學案并不相同,應力求具體、明確、可操作。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錢學森》這篇課文第二節時,我是這樣設計學案的:(1)從“最得意、最得力”中你體會到什么?(2)讀一讀錢學森的話,想一想①為什么錢學森要強調“我是中國人”?②錢學森在美國時做怎樣的準備?目的是什么?(3)你就是錢學森,你來說說這句話。我想學生按照學案學完這一節,一定是有不小收獲的。要想檢驗學案是否高效,我們老師要把自己當成自學者,現在你就是一名小學生,請你拿著學案,按照上面的指導一步一步進行自學,看是否學有所獲。
二、預習是基礎,我們要做參與者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大家發現預想的課堂情景與學生的實際表現相距甚遠。大家原以為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說、答、議、評的時間,應該會出現爭問搶答、激烈討論的熱烈場面,但現實中學生卻是欲說無言。經過反復研究,大家逐漸明朗:只有充分預習,才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先學”之前教師講一兩句,準確地、明確地揭示課堂教學的目標,還要指導學生自學,使學生明確自學的方法、目標、要求,讓學生很快地通過引橋,上了自學的快車道。根據教師提供的學案,學生開始自學。學生的自學基本上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主要是獨立思考,但小組內的同學也可以進行互助和討論,當然,必要時,也可以到其他組尋求幫助。自己不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每位同學記錄在預習筆記中。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始終穿插在各個學習小組之間觀察、答疑、抽查、詢問,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自學情況。對于有共性疑難問題,教師及時予以點撥,引導同學們順利完成自學任務。教師要鼓勵、促進學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學任務,可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特別是能創造性地學習的學生;教師特別注意和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給“走錯”或“迷路”的學生說幾句悄悄話,給他們“指南針”。讓他們不要“輸”在基本教學內容的學習上。但教師的講話不宜多,以免分散學生自學時的注意力。最后安排一個專門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學心得。
三、展示是升華,我們要做引導者
首先,展示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只要你展示的有水平、講解的有道理、闡述的有見地,你就會贏得師生的尊重甚至是掌聲。即使你在展示過程中“出了丑”,得到的也僅僅是幫助和寬容,而不是譏笑。因為,不怕你錯,就怕你不做;不怕你提問題,就怕你沒問題。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我們使用學案進行課堂教學,不是不讓教師講,而是要讓老師把握分寸地講,恰當地講。在教學的某個環節,恰當的講解分析課文的某些句段,對于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是極為重要的。恰當的講,才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其鑒賞水平。教師在講解時不宜照本宣科,不是把學案上的內容復述一遍。而是要分這么幾類:一是反映重點內容的典型問題,二是在“預習”環節中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三是具有一定探究意義的挑戰性問題。蜻蜓點水或過深過透地講都無助于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思維鍛煉。教師若面面俱到,講的太多太泛,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于“休眠”狀態;教師若引經考據,講得太深奧,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于“茫然”狀態。只有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強調因材施教,學生才能漸入課文的佳境,漸入學習的佳境。
四、訓練是鞏固,我們要做提煉者
當堂訓練是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是鞏固提高學習效果的必然環節,同時又可幫助學生整理、加工、提煉知識結構,努力化知識為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廣泛查閱資料,精心提煉設計訓練題,讓學生通過緊張的口頭或書面練習來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向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深化。訓練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這樣既能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又能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從而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預習,去拓展知識面,去自主探索。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有效預習,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課堂效率,而且優化了很多環節,從而節省了大量學習時間。當然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領域,如:課前預習設計的層次性具有一定的難度,怎樣做到設計出適合每位學生的課前預習,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練習,讓學生機械做題;既讓學生留有學習發展的空間,而又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既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又挖掘出蘊藏在學生身上的潛力。這些都將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