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秋
摘要:歷史解釋素養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重要一環。教師應當以較高的立意為基礎,甄選形式與內容適當的史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同時,教師還應堅持以正確史觀為基礎,引導學生全面、辯證地認識歷史事物,提高學生運用簡潔精煉的語言解釋歷史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歷史解釋;落實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101-1
學習歷史的過程,既是搜集史料,根據自身需求對其進行甄別與辨析的過程,也是理性地理解歷史事物,并且對歷史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探討的過程。由此可見,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非常重要,它是架構學生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之間的重要橋梁,也是激發學生興趣、落實高中教學基本要求的重要基礎。筆者下面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一、追求教學立意,引領歷史解釋的構建
落實歷史解釋素養的關鍵載體在于課堂,而衡量課堂質量的標準在于教學立意。也就是說,教師應當在備課過程中對所授知識點進行深入系統地研究,進而確定課堂教學的主題或主要線索。教學立意的確定,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歷史解釋有著至關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
在講授人民版必修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現》時,可以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切入點,講述現代中國統一之路的抉擇過程。
首先,以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的內容為導入,提出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在祖國統一方面面臨哪些問題?應當如何解決呢?其次,在講述現代中國統一之路的抉擇時,可以用“毛澤東的嘗試”、“鄧小平的創新”、“習近平的繼承”分別闡釋“一國兩制”思想的淵源、提出與發展。最后,通過多段史料的呈現,引導學生理解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這樣的教學立意,既能幫助學生從歷史的角度系統理解“一國兩制”思想的前因后果及其重要意義,又能從現實的角度引導學生充分體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祖國統一的強烈要求。
二、注重史料教學,求索歷史解釋的源頭
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其重要基礎在于學生可以對不同史料進行精心解讀與準確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當學會去偽存真,通過豐富的想象與嚴密的邏輯,對史料進行理性與客觀地解讀,進而提高自身歷史解釋的能力。
史料因分類標準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可以分為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也可分為第一手史料與第二手史料,亦可分為實物、口碑、聲像、文獻四種。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自身的教學立意出發,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及需求,向學生呈現不同的史料。
在講授古代歷史的內容時,可以通過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同時呈現,引導學生進行史料互證,系統理解歷史發展的進程。例如講授制瓷業的發展時,可以通過現代的3D打印技術,將考古文物進行再現,同時向學生展現文獻史料的描述,增強課堂的真實感。在講授現代歷史的內容時,可以運用聲像資料,擴充歷史課堂的容量。例如講授人民版必修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可以播放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相關音頻作為引入,以此突出新中國外交獨立自主的特色,進而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善用歷史比較,突出歷史解釋的核心
相似的事情,如果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會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將這些事情的每一部分過程都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關鍵。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學會分辨歷史事物的異同,進而深化對歷史的認識。
在講授人民版必修二《血與火的征服與掠奪》中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幾組材料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英國能夠成為世界殖民霸主的原因。第一組材料為英國與荷蘭的比較,雖然兩國都較早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在經濟方面,荷蘭重視商業而忽視工業的發展,英國既重視商業,又注重工業。因此,英國在17世紀中期三次打敗荷蘭,實質上是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勝利。第二組材料為英國與法國的比較,兩者都是世界殖民強國,但法國在當時仍然是封建國家。所以,英國對法國的勝利,本質上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對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勝利。
四、堅守底線原則,實現歷史解釋的升華
歷史解釋是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關鍵環節,高中生的思維相對簡單,很容易形成片面或錯誤的歷史解釋。因此,教師在落實歷史解釋素養的過程中,應當堅守底線原則。
第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價值觀。正確的歷史價值觀,能夠幫助學生從正確的角度切入,進而更為準確地理解歷史真相。
第二,引領學生進行辯證、客觀的認知。囿于思維的不完整性,學生往往容易對歷史做出片面的判斷。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解釋時,可以適當運用權威專家的觀點,給學生的歷史解釋起示范作用。
第三,運用簡潔精煉的語言進行歷史解釋。學生能否用簡潔精煉的語言進行解釋,是衡量其歷史解釋能力的重要標準。作為教師,我們應當對教學環節進行精心設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訓練機會。
總而言之,在歷史解釋素養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堅守底線的基礎上,以較高的立意,甄選形式與內容適當的史料,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利利.構建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新體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J].科教導刊,2017(15).
[2]盧曉華.歷史解釋的形式及其教學運用[J].中學歷史教學,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