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爭
【摘 要】隱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但在傳統詞匯教學中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探討隱喻的意義和實例,揭示它對詞匯教學的啟發作用。并通過概念隱喻去闡述其在詞匯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概念隱喻;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論著都涉及到了大學詞匯教學問題,其研究重心大都是關于生詞的音、形、義的介紹與分析以及如何記憶這些詞匯的技巧和方法。雖然這種詞匯教學方法尚能起到某種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仍然沒能解決大學詞匯教學的根本問題,即詞義問題。我們認為,大學詞匯教學不僅要傳授詞匯層面的知識,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介紹必要的修辭層面的知識。據Lakoff和Johnson(1980)的統計,日常語言中大約70%的表達是源于隱喻概念。可見,分析探討概念隱喻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具有典型性和實用性。
二、概念隱喻
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在編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對感念隱喻的定義進行了解釋:“運用其他事物來理解或體驗某一事物,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方法,還是一種認知現象”(Lakoff&Johnson,1980,p.5)。大多數的詞匯都有其基本意義和隱喻意義,而詞匯的隱喻含義是從它的基本意義發展延伸而來的,由于人們的思維具有隱喻性,因此在詞匯中也會存在一些抽象的隱喻含義,并且詞匯的基本含義和隱喻意義之間是有聯系的(王寅,2001)。比如,“mouse”的基本含義是動物“老鼠”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連接計算機“鼠標”的意思,這就是詞匯的隱喻意義。一般來說 ,理解隱喻可采取以下三個步驟:(1)充分理解被比較的兩個事物的含義,通常這兩者不能搭配使用。如 Time is money (時間是金錢),Death is departure(死亡是離去)。從表面上看,時間和金錢,死亡和離去是互不相干的概念。一般來講,它們不能搭配使用。(2)推斷出某個事物在比較中最突出的特點。如:money(金錢)最突出的特點是“寶貴”;departure最突出的特點是“消失”。(3)把這些顯著特點運用于另一事物 ,重新解釋另一事物的含義。我們將time和death的突出特點分別運用于money和departure,后者便獲得了“時間寶貴”、“生離死別”這樣的意義。從以上三個步驟可以看出,推理過程實際上就是揭示言語間的內在關系的過程,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有助于學生根據具體的語境掌握詞的深層意義。
三、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詞匯教學是高校英語教學重點。它是聽力、口語、寫作、翻譯、閱讀理解的重要基礎。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大學生必須掌握4500個詞匯才能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大學英語六級考試(CET6)要求學生掌握6000個詞匯,之后還要再學習1000個詞匯。總之,大學期間必須理解和掌握7000個詞匯。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這一目標,對大學生和英語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通過各種等級和證書考試,提高語言能力。英語中涉及詞匯的表達有很多種,如vocabulary,word,word family、lexeme、lexicon、lemma、headword、lexis等。比如:Lexis和vocabulary是相同的。美國語言學家Diller研究表明,如果我們認識25個單詞,平均每一頁上我們就認識23%個單詞;如果我們認識135個單詞,該百分比就達到50%;2500個單詞量相當于78%;5000個單詞量相應于86%;10000個單詞量相當于92%。正如M.Stubbs(1986)所說,“在提到語言時,人們總是會想到詞匯”,如:(1)He showed her with words of praise.(2)The words in the article are chosen exactly.
顯然,語言教學主要依附于詞匯教學,將詞匯運用于口語或書面英語、翻譯或寫作都是不可分割的。詞匯將直接影響大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并決定其是否達到CET4和CET6的標準。
四、概念隱喻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一)有利于大學生隱喻能力的轉移
從語言習得的角度來看,語言學習者在習得母語時會發展出特定的隱喻能力,這是語言習得中的一項重要能力。語言學習者一旦獲得隱喻能力,就有可能因隱喻的普遍感知而理解其他語言的隱喻系統。概念轉移的機制是語言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的隱喻形式的基礎上,發現母語中相同的隱喻表達,然后將前者理解為后者。三種模式分別闡述如下:1)當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的概念相同時,產生一種正遷移,例如, “give me a hand”,翻譯成中文便是“幫忙”的意思;2)當有重疊時,遷移的功能可以加倍,例如,“add fuel to the flames”翻譯成中文便是“火上澆油”;3)當兩種語言的相似特征反映出相當不同的概念結構時,就會產生負遷移,例如英語中的“pull ones leg”不翻譯成“拉后推”,而“eat ones words”也不翻譯成“食言”。
因此,將概念隱喻理論應用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能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效率,從而達到學習掌握并有效運用詞匯的目的。
(二)有利用理解記憶英語學習中的多義詞。
英語中的多義詞占到大學英語詞匯總量的絕大多數,因而多義詞的掌握程度直接決定著大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由于概念隱喻是詞義發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多義現象是通過隱喻手段由一個詞的中心意義向其他意義延伸的過程。因而在詞匯教學時,講解多義詞,追本溯源,借助隱喻會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不難看出,利用隱喻講解多義詞,在詞義與詞形間建立了意象聯系,詞匯學習不再是二維的、枯燥的,而是成為三維的、生動的。
通過賦予同一詞形以更多的詞義來減少詞的數量,減少人們記憶的負擔。一個詞義之所以新,就是因為新的領域為產生新的意義提供了新的合理的邏輯或意象情景。學會通過概念隱喻組織詞匯,記憶詞匯,增強詞匯知識,拓展詞匯聯想,擴大詞匯量。
五、結語
概念隱喻理論為探索研究英語詞匯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特別是在詞匯教學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將概念隱喻理論運用到英語詞匯教學,符合人類認知發展的規律,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詞匯學習的主體認知意識。教師若能積極運用認知語言學的新成果,必將為英語詞匯教學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Lakoff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Schmitt, N. (2010). Researching Vocabulary: A Vocabulary Research Manual.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3]戴衛平.(2014).詞匯隱喻研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社.
[4]蘇立昌.(2016).英漢概念隱喻比較與外語教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