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為了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該專業在培養目標上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都比以往更為突出。校企合作是與時俱進的追蹤企業對視覺傳達設計人才培養設計需求的關鍵途徑,也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最佳方式。目前普教色彩較濃的培養模式需要作出一定的變革。本文梳理了國內外校企合作的經驗,結合自身的實踐,在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上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 ? 視覺傳達 ? 育人模式
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校企合作育人的必要性
工業革命以來的機器大工業催生了現代教育,使得教育發展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也因此逐漸遠離了直接的生產過程。而與此同時,現代工業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具體到視覺傳達領域,設計師也需要具備全面的知識架構:30%的科學家(掌握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30%的藝術家(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10%的詩人(富有創造的激情,打破思維的邊界),10%的商人(洞悉用戶的需求并敏銳把握市場風向),10%的事業家(能實現設計工作的運營),10%的推銷員(實現設計的對外傳達)。這客觀上要求學校教育與代表社會生產的企業結合起來。
當前校方在育人時缺乏實訓渠道,而企業又經常招不到滿意的人才。有視覺傳達企業反饋,經常需要一兩年時間繼續培養應屆畢業生。這樣造成的社會成本是巨大的。事實上,學校和企業的資源優勢是互補的,學校掌握知識資源,在專業理論、基礎研究等方面有優勢,而企業在實踐場所、跟蹤市場趨勢等方面具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非常有必要加大對校企合作的研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過“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全面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二要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應用研究。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教育資源共享,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培育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團隊。三要牢固樹立高校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利用高校人才匯聚、學科綜合交叉的能力優勢,全方位開展服務,要求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參加文化建設,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這也為高校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級人才提供了基礎方向。
二、目前國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概述
發達國家的德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結合自身的政治、經濟、文華和科技背景,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形成了頗具本國特色的實踐:德國政府通過《聯邦職業技術教育法》,建立了“雙元制”的法定地位。其特點是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并舉,學生在接受企業實踐操作技能培訓的同時,在學校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法國的校企結合實行學徒制,學徒具有學生和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培養模式為半工半讀,學徒一方面在企業工作并在學徒導師的指導下接受實踐培訓,另一方面則在學徒培訓中心進行理論知識學習。根據政府規定,在教育過程中,學徒和企業必須簽訂學徒合同。澳大利亞的校企合作由政府部門負責規劃和組織實施,但其重點是定位在戰略規劃、經費管理,而具體的管理包括教育框架、能力標準等職能則由專業的教育管理部門操作。日本最具特色的是企業內培育模式,大型企業通常有完備的培訓體系,針對企業需求培養新增勞動力,也針對現有職工進行再教育,總體表現為在終審雇傭的用人模式下,對職工進行從入職到退休的全程教育。
國外成功的校企合作具有幾個顯著特征:一個是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政府從國家層面對校企合作的體制和機制做出頂層設計,奠定校企合作的戰略方向和格局。其次是建立在校企結合中具有行業主導地位的組織機構。通過建立行業協會的法律地位,在制度和機制上保障行業組織機構在校企合作中的責任和義務,使其成為政府、企業和學校的中介橋梁。第三是增加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關聯。在成果和人才歸屬、培養大綱和管理上增強企業話語權,提高企業的參與積極性。第四是建立了與校企合作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得校企合作的各參與方有法可依。
三、目前我國校企合作育人的發展狀況
(一)國內目前校企合作育人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校企合作育人快速發展,在演化過程中,發展了以下幾種常見的模式:工學交替、訂單培養、頂崗實習、項目驅動、產學研結合、 “2+1”結合等。
(二)國內校企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
校企合作育人盡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發展,但具有持續性的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1.校企合作的宏觀管理架構還沒有形成
校企合作需要教育、行業、財政等多個部門分工協作來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管理運營體制。現行體制下各部門間基于各自分管的職能范圍處于分散管理、多頭管理等狀態。雖然目前也建立了一些聯席制度和行業指導委員會,但這跟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教育管理體制落后、合作機制不健全、運行機制不暢通等問題。
2.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合作的層次普遍較低
當前的校企合作中,學校的積極性較高,而企業方普遍不夠重視,甚至很多校企合作僅依托于特定的人情關系,并沒有建立具有可持續性的運行機制和模式。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內在的驅動力,也難以共享人力、技術和設備等資源。
在合作層次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通常處于較低級別的部門對部門,甚至個人之間的合作聯系,處于自發、短期、缺乏規劃、靠感情和人脈關系維系的低層次合作,協調難、效率低、缺乏長期的可持續性。
3.專業課程設計帶有濃厚的普教色彩,但缺乏針對性的實訓
當前的教育帶有很深的普教色彩,課程通常具有濃厚的學術性。普通教育具有較好的理論學習、系統性和全面性,但通常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四、我專業現有的校企合作育人實踐及后期發展反思
近幾年,根據“校企合作,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方向,我校視覺傳達專業以包裝設計課程為切入點,進行“項目化教學”的課程改革,嘗試在本專業主干課程中進行項目化教學。課程圍繞“鄂南地區特產包裝設計”這一特色課題展開,將荊楚文化的內容以課程的形式安排在教學計劃中,加入地方傳統習俗、生活環境、民間裝飾等的學習。把課程教學內容與鄂南地方企業包裝設計項目相結合,如鄂南青磚茶、嘉魚魚丸、通山竹筍、崇陽麻花、向陽湖蓮子等包裝設計項目。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的茶竹文化、三國文化、向陽湖紅色文化、溫泉旅游文化等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整理,讓學生學會尋找地方文化與包裝設計的最佳契合點,尋找設計的靈感之源。
項目化教學連接了專業理論、區域文化和經濟發展、企業實際項目,讓學生在系列化的項目化教學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拓展了對企業實際需求的感受。但這些實踐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地方性院校資源相對缺乏,在學校主動聯系企業的過程中,部分企業推諉應付;企業對學校的配合要么是基于臨時性的單一工作項目,要么是基于特定的人情關系,缺乏常規性可持續性的安排等。
綜合文獻梳理和我們的實踐,面向后期的發展,這里提出以下思路:
(一)視覺傳達設計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或行業組織在宏觀架構上的支持
學校教育有貼近生產實際、提高學生質量的內在需求,但沒有直接的創效壓力;企業有對前瞻性研究和設計的需求、對具有專業素養和創造力人才的需求,但企業講究效率和創效,單一的企業很多情況 下也承擔不了太多校企合作的責任。因此雙方既有合作需求又有明顯的隔閡。這時需要政府或行業協會在更高層次上做出全局性的規劃、協調,包括對專業培養目標、專業知識和技能要素、財務安排等,使得教學和生產的協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二)關切企業需求,提升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企業的積極參與是順暢地實現校企合作目標的關鍵一環。目前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原因主要有: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秩序、學生素質與企業需求存在結構性差距、校企合作的項目與企業本身利益關聯不高等。基于這些問題,需要采取一系列針對性的舉措:在人才培養機制上可以借鑒國外的的“二元制”,通過協議,實現一定意義上學生的“員工化”和員工的“學生化”。引入企業全程參與視覺傳達專業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設計,讓企業的實際需求滲透到教學規劃工作。校企合作的成果能有效惠及企業,促進企業增加效率和效益。
(三)根據產業和企業實踐需求,重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模式
視覺傳達設計的課程體系建設可以借鑒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TAFE藝術學院的做法。該校知識層面的課程綱要和技能層面的實習內容與操作項目,大多經過專家學者、教師代表、及企業機構代表共同商榷制定,課程大綱范圍及教學順序都有縝密的邏輯性。視覺傳達專業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也需要根據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邏輯體系依次展開;在課程體系設計的組織形式上,可以由相關的行業協會牽頭,組建由協會、高校和企業的聯席會議或設立常設機構進行審議。
參考文獻:
[1]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131.
[2]黃日強,張發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征及優點[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3):36.
[3]鄭建鵬.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析[J].設計藝術,2013,(02):22-23.
(本文為湖北科技學院校級重點項目“視覺傳達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6-XA-012)研究成果;作者簡介:向敏,學歷:碩士,單位:湖北科技學院,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