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花 萬志全 黑啟明
摘 要:“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增強文化自信,理應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大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研究力度,對于培育具有文化自信心與文化歸屬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5-0164-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不同場合的重要講話中頻繁引用典籍、談到了“文化自信”,該舉動不僅體現了中國政府與中國人民的精神志氣,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一是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視野甚為寬廣,二是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善于用典的背后,展現的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1]增強文化自信,理應成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貫徹落實“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2]的時代要求,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深深扎根于馬克思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優秀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心與文化歸屬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及應對的問題。基于此,厘清“文化自信”的內涵,明確文化自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對于我們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所謂文化自信,是指人們對某種文化能夠持續傳承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并且能夠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交鋒中始終保持自身的比較優勢所持有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文化自信實質折射出的是對某種文化的生命力、競爭力、影響力的高度認同,能夠集中反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動力、發展活力和戰略定力。在當代中國視域下,文化自信可以分解為三個層次的含義,分別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自信,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一)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自信
“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3]盡管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國內外大環境同馬克思主義所處的時代相比有著巨大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至今仍能指引我們在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的關鍵時刻處變不驚,這是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保持必勝信念的科學依據。
(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歷史積淀,代表著當代中國的文化源頭和民族特色,其不僅“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3],而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3]這些千百年來所傳承的理念,已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浸潤于每個國人內心,逐漸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構成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
(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所進行的文化創造,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在短短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造了中國模式、中國奇跡,讓世人見證了發展中的中國速度、中國深度、中國高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3]文化的優秀、民族的強盛、鑄就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二、文化自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縱觀世界各國歷史發展規律,任何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與強盛,必然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以文化自信為底氣。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不僅兼具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責,更具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其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著重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有利于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使學生們在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始終保持清醒的文化定力,還有利于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使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優良傳統在育人成才的過程中,始終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充分釋放以文化人、以德服人的魅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