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兵
摘 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它具有意境深邃、感情豐富、語言精練的特點,十分符合學生的審美認知。現代語文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授課,而是轉變為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文化底蘊為根本目標的素質教育,旨在于使他們能通過課程學習得到知識素養的發展與心靈境界的提升。據此,主要探究了如何在小學中進行有效的古詩詞鑒賞教學,以達到使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良性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研究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經久不衰、歷久彌堅,凝聚著詩人的思想情感與文墨才情,或有借祖國大好河山言喻的豪情壯志,或有宏偉愿望難以實現的壯志難酬,又或是承載萬物且容納百川的厚德載物。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提高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力度,運用承載中華民族精神的傳統文化來幫助他們洗滌心靈、提高修養、增長學識。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優化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運用有助于開發學生語言審美意識的教學方式來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境,體驗古詩詞的意境與韻律美
古詩詞之所以能成為亙古以來的傳承經典,是因為其精練的語言所構建出的意境是現代文字無法比擬的,讀者在誦讀古詩詞時可以在韻律的帶動下融入詩詞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中,隨后以置身其中的形式去體會詩人流露出的情感,這樣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作者的創作心境。據此,教師可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為學生營造適宜的閱讀氛圍,讓他們在誦讀中初步把握詩詞的節奏與韻律,再從韻律中體會詩詞的意境美,從而使之充分感悟古典文學的曼妙與迤邐。
例如在學習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放映了詩詞朗讀音頻,音頻中凄涼蕭瑟的背景音樂將學生引入夜來風雪交加讓人倍感惆悵的情緒中,隨后抑揚頓挫、意味深長的誦讀節奏又將旅程的艱難曲折顯露得淋漓盡致,這時讓他們將詩詞韻律與文字內容結合進行解讀,便可得知作者描寫了因思鄉而夜不能眠、輾轉反側的憂愁心情,悠長的感嘆更是突出了深沉的倦旅疲憊之心。通過創設情境可讓學生如臨其境般的初識文章基調,并以此為基礎讓他們充分體驗詩詞的韻律與意境之美。
二、借助詩眼切入,感受古詩詞的文字與語言妙
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詩眼是古詩詞的點睛之筆,更是鑒賞古詩詞的主要切入點。詩眼是詩詞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它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結合詩眼進行詩詞賞析往往能直接找出作者表達的中心旨意與思想情感,是切實掌握詩詞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元素。基于此,教師可借助詩眼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詩詞意蘊,并從中感受承擔畫龍點睛之采的關鍵字眼對詩詞的整體語言起到了哪些優化作用。
如在學習《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可以從“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入手展開剖析,這句詩可譯為“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若將其中“綠”字改為“過”“滿”“入”等字眼也是可以說通的,然而作者卻選用了“綠”字這一個可增強形象性的字眼,更加突出了春風對萬物的復蘇作用,這時再通觀全文可知詩詞主要描述了作者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春風除了寫實外還擁有政治寓意,這個“綠”字則表達了無論是江南岸邊的田野還是政治的寒流,都在春風拂過后復蘇了。學生以詩眼為切入點對文章進行鑒賞品析,更能直接體會到作者寄予希望的喜悅之情。
三、結合創作背景,體會古詩詞的思想與情感真
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與現實意蘊來發展自身人文精神,以此來獲得思想境界與人格品質的提升。由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普遍薄弱,不易理解古詩詞這類語言較為精練的閱讀文本,在賞析思想情感與詩詞主旨時容易出現偏差。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可讓學生結合詩詞創作背景來分析其中蘊含著怎樣的真切情感,由此來讓他們充分體會古詩詞文化的精髓。
仍以《泊船瓜洲》這首詩為例,作者王安石在創作這首詩時正是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在此之前他經歷了第一次赴京任翰林學士,隨后又被罷相自京還金陵,這次召他回京是因為政治格局動蕩不安,希望能用王安石的變法新政突破這僵化的政治局面。變法圖強,遐希翟契是作者的政治理想,這次回京作者懷著滿腔的雄心壯志想來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心情自然是喜悅的。同時,還因為第一次被罷相的顧慮,作者還在詩中融入了辭官歸家、退居林下的心愿,隱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了解創作背景后的古詩詞鑒賞層面更加完善,有助于使學生更完整地把握詩詞中的思想感情與中心主旨。
總而言之,古詩詞沉淀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智慧精髓與民族情感。基于現代語文教育需發展學生人文精神與文化底蘊的特性,在語文課程中進行合理有效的古詩詞鑒賞教學切實存在積極意義。據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從多角度入手引導學生鑒賞蘊含在古詩詞中的文化精髓,從而讓他們在深切體會古詩詞意境美、語言妙與情感真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與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張麗娟.淺談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8(19):57-58.
[2]鐘明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9):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