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推進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務工,由于子女不能跟隨父母進入城市入學,導致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關懷和正確的教育引導,使兒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因此,針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從家庭、學校與社會不同的層面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在總結問題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農村教育;留守兒童;學校管理
農村留守兒童常年因父母外出務工,由隔代人進行照顧撫養,導致留守兒童群體長期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并且農村學校受經濟文化與師資力量等情況的影響,始終缺乏對留守兒童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教育管理,影響了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學校應當積極強化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理念制度,通過家校共同聯合,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缺失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缺乏親情關懷,在生活中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并且祖輩隔代監護人與留守兒童代溝問題明顯,農村老一輩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對兒童進行正常的家庭教育引導,造成留守兒童厭學心理的產生。
(二)學校教育力量不足
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差,師資力量薄弱,由于教育管理方式和理念較為落后,農村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心投入不足,甚至一些農村傳統陋習對教師職業缺乏認同感,造成學校教師人才流失嚴重。即便學校針對留守兒童群體,制定了一些教育管理措施也難以貫徹落實。
(三)社會環境基礎較差
農村社會文化環境與經濟環境發展都較為落后,精壯勞動力只能遠離家鄉到外地務工,農村打工潮加速了優良教育環境基礎流失,留守兒童思想道德教育處于真空狀態,造成文化思想教育斷裂,使留守兒童思想道德素質和學習成績下滑。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應對策略
(一)改善家庭教育環境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身心發展,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外出務工,家長角色由其他監護人負責,監護人要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問題,給予充分的關心與愛護,重視學習、生活、品德、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發展。家庭教育中還要積極與農村留守兒童進行交流與溝通,讓學生能夠在家長面前能夠敞開心扉,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可以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絡、電話、微信等多種渠道進行實時溝通,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同時也讓兒童明白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只有努力才能感恩父母。家庭教育與學校和社會教育是相互關聯的,家長要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積極轉變和宣傳新的教育觀念,為兒童創造優質的家庭教育環境。
(二)強化學校管理效能
農村兒童學校基礎設施條件非常重要,是保障教育活動正常運行的關鍵,所以要加大對學校教育的投入,不斷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教學環境,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農村教師隊伍教學質量,提升教師工作和生活。經濟條件穩定師資隊伍,定期進行教師培訓工作,鼓勵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水平。面對寄宿制的留守兒童,要注重教育性與服務性,創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在課余時間,結合留守兒童的性格特點以及愛好,開設各種興趣班,如歌曲、舞蹈、棋類、體育等,讓農村留守兒童感受到學校多姿多彩的生活,通過創新寄宿制學校的管理模式,激發農村留守兒童潛能。
(三)創建良好社會基礎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重點,處于經濟的考慮父母需要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無法解決,政府可以積極拓展本土資源,建設和開發本土經濟,解決就業問題,提高當地農村人口經濟水平,有效降低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同時優化農村人文環境質量,嚴厲打擊農村不良社會風氣,提高村民素質教育,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長期處于比較封閉的農村,自身文化素質有限,對兒童教育問題常常力不從心,相關政府可以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建立一支家庭教育流動隊,定期在農村中進行“家庭教育宣講會”和講解和普及,并發放相關宣傳資料,定期舉辦教育知識培訓,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觀念。在社會中增強留守兒童的宣傳工作,可以充分運用網絡和媒體,提高社會關注度,吸引社會中愛心人士志愿參與到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團隊中,同時不斷創新社會志愿服務方式,讓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導致兒童價值觀缺乏正確的引導,普遍存在厭學心理,因此,學校應當充分發揮教育管理效能,建立良好的家校溝通制度,為留守兒童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地方政府應當重視社會環境存在的問題,努力為農村家庭提供就業崗位,解決農民務工難等問題,從根源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生活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齊桂玲,榮知.初探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為留守家庭的教育送去一縷清風[J].兒童大世界月刊,2017(6).
[2]李高勇,田祥.社會工作視角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保障問題探析:以貴州省A縣X村為例[J].文存閱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