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平
摘 要:數學是文化的符號,數學文化素養與人的綜合素養存在一定的聯系。數學核心素養在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做到“胸中有丘壑”,教授學生有效的學習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給學生貫徹核心素養的理念。針對初中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展開論述,望與同行交流。
關鍵詞: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初中數學核心素養概述
數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課程之一,與實踐結合較為緊密,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實用,且屬于核心素養培養的一種方式,也可以表現為素養,即數學素養。根據目前的教學現狀分析,數學核心素養指的是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其主要體現在知識、思想方法以及技能方面,因此數學素養對于應用意識與能力更為注重,讓學生在學習數學期間隨時鞏固基礎知識,構建核心素養模式,能夠靈活地應對數學問題,充分展現數學素養的作用。例如,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課上對相關知識點與理論熟記于心,然而到做題環節時,正確率還是無法保證,抑或是對問題想不到解決的辦法,數學核心素養意識不足。數學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充分利用課上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優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的講解時,應該注重教學內容中核心素養的滲透。針對初中生有效提升核心素養的問題,首先應該做到教學目標明確,因為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學目標為基礎的,而且教學目標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起到核心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更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的知識鞏固與技能提升加以重視,因此數學課堂的教學設計當中就要做到明確教學目標。一般來說,課堂教學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教學內容無法一一涉及。基于此,教學目標就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能夠最直觀地體現出教學質量的優劣。為確保初中生能夠有效提升數學素養,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明確教學目標,豐富課堂內容,轉變教學方式,進一步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三、以創新為目標轉變教學模式
在我國傳統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中更多的處于被動地位,機械地記錄教師講解的知識。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練習,對基礎知識進行鞏固。傳統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弊病存在,很難完全調動學生學習中的積極性。所以,教學模式應該以創新為目標,基于素質教育的大背景,教師結合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采用最新的教學模式,與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將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目標。數學課程有一定的實踐性,教學效果可以與實際相結合,考核學生是否將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對數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有耐心,要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核心素養角度理解數學的基礎知識,逐漸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一定的邏輯素養,就會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從數學知識的歸類入手,讓學生深入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會逐漸提升。教師的教學要以課本為基礎,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也要結合課本內容。在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要符合課本的基本內容。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要以課本內容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能力,要和課本內容要求保持一致。如果脫離了課本就有可能產生超綱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五、以數學知識為基礎合理設計問題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時,應該立足于數學知識,設計合理的問題,將《新課程標準》作為參考依據。如果只是超出所學范圍,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確保學生以數學知識為基礎,拓展核心素養。教學內容應該與教學重難點有機結合,更為貼切的內容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該以典型例題為例,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對其深入分析。數學問題的設計更是要與實際相結合,能夠在內容上給人予單一性。數學問題設計應該更加生動,發揮巨大的引導作用。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對于其中的不解之處展開分析,得出最終結論,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要與學生加強交流,了解他們心中所想,有效掌握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情況,做到教學內容與實際相貼近。
綜上所述,新時期教學改革的發展為教學的優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一定程度上對數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從數學核心素養的角度考慮問題,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洪文嘉.參加小學數學課外活動對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影響的調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2]盧良芳.注重數學實驗 展示探索過程 積累思想方法: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探索[J].中學數學,2016(10).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