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曉娟 于素華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國家提出“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中國家庭教育要順應時代發展,擔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深入挖掘國學經典中的家教理念、內容與方法,有助于改進當前家教環境與家教內容,為中國家庭教育完成培育“時代新人”的偉大目標提供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新時代;家庭教育;國學經典;價值
一、“時代新人”內涵的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這個提法為新時代的育人目標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基本遵循。那么,什么是“時代新人”? 從報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時代新人”,是能夠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人。那么,當中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什么樣的“時代新人”才能夠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擔當大任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前后的若干講話中,對這一問題都有相關闡述,其中包括:“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的青年一代”;“順應時代潮流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綜上,有學者指出,所謂“時代新人”,是指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前列,具有堅定、自信、奮進、擔當的精神狀態,具有理想信念、愛國情懷、道德品質、知識見識、奮斗精神和綜合素質,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二、“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對當代家庭教育的要求
近年來,中國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家庭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強調指出:“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中國社會邁進新征程之際,國家“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的提出,使中國家庭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目前,中國家庭教育仍存在尚待明確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尤其是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存在錯誤認識與行為,如:輕視道德教育和實踐能力培養;抑制兒童獨立人格的養成;缺乏家庭教育理論、經驗與方法,教育能力不足;自身修養不夠,無法實現言傳身教等。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這些問題必將會更加突顯。在新時代開啟之際,中國的家庭教育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擔負起培養“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
三、新時代背景下,國學經典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國學文化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蘊含諸多家庭教育的理念與方法,為家庭教育和個人成長提供了良好的規范與實踐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學經典對家庭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與價值。
(一)國學經典在新時代家教環境建設中的價值體現
新時代家教環境存在著“代際關系沖突加劇”、“家長家教能力不足”等不盡人意之處。充分發掘國學經典中的積極價值,有助于改善上述問題,為創建健康家教環境奠定基礎。
(1)國學經典對改善家庭代際關系的影響。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代際關系的沖突。子女不尊重父母,不重視父母的意見,不服從父母的管教;父母要么忽略對子女的教育責任,放任自流,不予管束,要么因管教不當與子女之間沖突加劇,造成管束無效。如何走出這種困境?當我們回首國學經典時不難發現,“仁愛孝悌”的家庭觀,在改善家庭代際沖突的問題上,可以起到重要的教化作用。
國學文化所倡導的仁愛孝悌,是古代家庭教育中基本的倫理要求和重要的教育內容。仁愛孝悌,強調的是家庭成員之間要相親相愛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從古至今的家庭教育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時代的家庭教育中,融入“仁愛孝悌”的古訓,可以使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理解、包容,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愛,創建起尊老愛幼、和睦相處的家教環境。當家庭的代際沖突得到緩解,家教環境得到改善時,家庭教育才能落到實處,進而才能真正擔當起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重任。
(2)國學經典對提升家長家教能力的影響。當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暴露出一系列問題:自身的家教理論與道德修養不高,教育能力不足,無法實現言傳身教,難以給子女提供高質量的家庭教育。
誕生于先秦時期的“四書五經”,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格局。這里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勤儉、謙虛、忍讓、和睦、仁愛、忠孝、重學的家庭美德,親宗族、睦鄉鄰、愛國家的家國情懷。這些國學經典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家教理論,經過千百年的實踐,其中的精華部分為中華民族世代的家庭教育提供了正確的方向指引。而家長本身恰恰缺乏國學經典這一課的教育,導致其不能正確指導孩子的言行。因此,家長如果能夠深入研讀這些國學經典,必將可以提高自身的家教理論修養和道德修養,在完成自我教育的同時,找到成功的家教經驗與方法,并使之與當下的子女教育實踐相結合,改善家庭教育環境,給子女提供影響深遠的家庭教育,使其終生受益,讓家庭教育成為孩子成長的牢固基石。
(二)國學經典在新時代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孔子有云“德之不厚,行之不遠”。從古至今,修身立德一直是立人之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正是從基本道德規范層面對公民提出的具體要求。“時代新人”作為民族復興大任之承擔者,須德才兼備,且以德為先。因此,糾正重智輕德的錯誤做法,樹立先德后智的育人觀念,加強道德教育是新時代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國學經典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傳統道德教育觀念,為當代家庭對子女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充分挖掘其內在的積極因素,為家庭教育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道德教育內容,為當代家庭道德教育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1)國學經典對培養子女友愛之德的影響。雖然“仁愛孝悌”以“愛親”為邏輯起點,但我們不能把“仁愛孝悌”僅僅看作血親之愛, 家庭倫理。它更高層次的道德要求的是“泛愛眾”,提倡由“親親”逐漸推己及人以至于博施濟眾。由關愛家人開始進而去關愛他人、關愛社會、互幫互助。如果將仁愛孝悌廣泛融入人際交往、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會使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相互幫助,進而使整個社會秩序和諧、民族團結,最終使整個國家道德文明、經濟富強。由此可見,“仁愛孝悌”精神在當代社會仍有重要的價值,它的本質追求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在新時代家庭德育教育中,繼承和發展“仁愛孝悌”之大義,可以培養子女講和諧重友愛的優秀道德品質,提高孩子的道德水準和精神內涵,為塑造孩子的理想人格奠定基礎。
(2)國學經典中的“家國大義”與子女愛國情懷的培養。國學文化充分認可家國之間的緊密聯系,強調沒有國就沒有家。家國大義早就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融入了人們的實際言行。孔子去國千里,卻念念不忘自己的母國和人民;孟子“舍生取義”,表現出為國獻身的激烈情懷。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時期,家庭教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為國家和民族培育了無數愛國志士。從南宋的岳飛、朱熹、陸游到明清的顧炎武、王夫之、史可法,他們的家教思想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內容,愛國主義的家教思想在他們身上結出了碩果。
國學文化所倡導與傳承的民族大義和愛國情懷,為家庭教育提供了極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對激發子女的愛國情感,培養子女的愛國精神和獻身祖國的遠大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國學經典中的“守信”之道與子女誠信觀念的培養。“言必信,行必果”,一直是國學文化所倡導的重要道德準則。關于“信”在國學經典中多有闡發。“信,國之寶也”;“信,德之固也”;“忠信者,交之慶也”;“信者,成萬物之道也”。這些闡釋表明,古人對信的重視程度很高。因此,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現代社會,“信”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都有很重要的價值,誠信已成為現代社會普遍適用的基本倫理原則,更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的基本要素。
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誠信”教育。“曾子殺彘”,這個生動的教子誠信的故事代代相傳。在傳統“家訓”中,有關“信”的教育內容十分廣泛,從“立身、交友”到“為官、經商”,涵蓋了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國學文化中這些有關“誠信”的傳承,成為我們今天家庭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利用這些資源,將誠信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培養子女誠信的理念,教導他們恪守誠信的人生信條,為新時代培養正直守信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學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家庭教育理念、內容和方法,我們應該努力挖掘其家庭教育文化的現代意義,并結合時代需求不斷更新創造,發揮其在改進和加強新時代家庭教育中的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論“時代新人”的科學內涵[J].思想理論教育,2019(02):4-9.
[2] 蔡麗.儒家傳統道德教育思想在當代家庭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學院,2013.
[3] 陳南.國學中的家教智慧[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4] 王永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7.
作者簡介:臧曉娟(1970- ),女,遼寧盤錦人,盤錦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于素華(1964- ),女,遼寧盤錦人,盤錦職業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