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貴清
[摘要]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學生自身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已凸顯出來。家庭、學校、社會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尤為重要,兩者的合作配合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加以培養。就家校合作促進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進行探討,以期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提供幫助。
[關鍵詞]養成教育;溝通;配合
學生的養成教育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過程,更是一項耗時久遠的任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全方位的配合。教育學生不僅是學校單方面的責任,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只有學校和家庭多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營造和諧的育人環境,才會使學生在各方面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其健康快樂成長。如何協調家長共同搭建一個學生養成教育的平臺呢?
—、引導家長重視養成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看重的都是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忽略了孩子人格、品德的教育培養。其實,孩子要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乃至一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工作和生活,沒有良好的品德修養是不可能受人擁戴的,事業的發展也不會達到理想的層面。從另一個層面講,內心陽光、豁達、充滿正能量的人,會最大程度地在生活、學習及社會活動中獲得快樂。相反,內心狹隘、自私、偏執的人則會一直生活在不滿、抱怨甚至仇視的陰影下,會使一個人的心靈變得扭曲,格局難以提升,使自己的心靈難以獲得解放。所以,拋開社會的責任不談,就算是為了孩子一生的快樂,也要重視孩子品德修養的提升。
要想讓家長重視孩子的養成教育,必須讓家長真正認識到良好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對孩子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只有這樣,家長才會從主觀上配合學校,共同教育孩子。教師可以利用家長座談、互聯網等方式找一些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讓家長從內心體會到良好品德對孩子一生幸福快樂產生的影響,從主觀上產生做好孩子養成教育的愿望。
二、教師與家長、家長和家長之間共享經驗方法
家長對養成教育有了認識,但對具體的教育方法可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欠缺,教師可將自己在養成教育方面的方法分享給家長,形成家校聯動的合力。同時,也可以把家長對孩子養成教育的成功案例進行分享。
1.率先垂范,起好示范作用
由于學生年齡的特點,偏于感性認識,他們聽不懂也不愿意聽大道理,但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卻很強。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要求家里的每個大人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好孩子的榜樣。家長的是非觀念是孩子學習的模板,如果自己的行為不合適,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一旦習慣形成,將很難糾正。
2.激發興趣,陶冶詩情雅趣
根據孩子好奇心強的特點,家長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進行熏陶和引導,通過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對孩子進行教育。這些內容孩子當時雖然不能全懂,但在生活中他們會“對號入座”,去嘗試和表現,時間久了會變成習慣。
3.在生活細節中滲透養成教育
通過共同培育花草、飼養小動物等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因為通過自己雙手去澆灌、培育和喂養,時間久了一定會對這些對象產生感情,家長再加以引導,孩子的愛心會一步步增強。家長應抽出時間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去感受和鍛煉,在此過程中先不要要求孩子遵守制度規范,家長要先身體力行,然后給孩子講這樣做的好處,他們才會從心里接受,并會將感受變成自己的行為。
4.注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是比較困難的,也是比較漫長的過程。由于孩子不會像成人那樣理性,而且價值取向也不同,所以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要遵循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引導。例如,在生活習慣方面,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對孩子的起床、洗漱、吃飯、出勤、作業進行常年的量化打分,分數累加到一定數量時發一個獎狀或滿足一個合理的愿望等。孩子都比較貪玩,經常出現玩游戲和看動畫片超時的情況,怎樣說效果都不很理想,其實可以做出協定,游戲可以玩,但不得超時,不能影響學習和休息,如果違反約定,家長要將游戲設備沒收,需要取得某項進步時方可贖回。這樣做,既不壓抑孩子的童趣,又培養了孩子養成講道理的習慣,把游戲的魔力變成孩子進步的動力。
5.注意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鼓勵
及時鼓勵對孩子的進步是個認可,可以使孩子獲得更大的動力,鼓勵不要僅限于物質,這樣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其實孩子在物質需要的同時,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孩子在各個方面的動力,更多的來自于歸屬感。家長的一次親吻,一次真誠的擁抱,老師的一句表揚等,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激勵效果。他們得到其崇拜的人的關注和認可,是不竭的動力之源,所以,要在滿足了合理物質要求的同時,更多地進行精神上的鼓勵,這樣能加深雙方的感情,也能傳遞更多的愛心,若一味地用物質獎勵,會使孩子產生“一切都為了交換”的錯誤認識。
三、引導家長與教師及時溝通
相互溝通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特殊的效果。孩子剛進入一個全新的集體,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孩子出于自我保護的心理,本能地對周圍的人設防。家長應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這可以讓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孩子,妥善采取相應的教育手段。在溝通的過程中,對于教師對孩子的肯定,要及時告訴孩子,這樣會拉近孩子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孩子看到教師和家長平時交流得多,會和教師的關系更親近,更利于教師開展各方面的教育,也讓孩子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也更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
有的家長認為家長不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學習都是學校的事,其實,家長都是為了孩子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而家庭作業是孩子在校學習的補充,只有這樣,孩子的成績才能更加穩定扎實。教師的目的也是為了孩子的成績更好,如果單方面努力,一定沒有雙方面努力效果好。教師和家長的共同目的是讓孩子更優秀,教師和家長的目標是一致的。教師和家長應“不分你我”,要以培養教育孩子為同一目標。在一個班級中,讓一名教師記住幾十個孩子各方面的不足,并第一時間逐一解決是不客觀的,也是難以做到的,而家長面對的是個體,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恰當的引導。從示范的角度講,家長應有規律地做好輔導監督,對孩子在做事嚴謹、有責任心、愛心等方面也起榜樣作用,同時,也要認識到及時溝通的必要性。
四、注意教育方法,學會合理配合
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要采取簡單粗暴的態度。在學習和養成教育過程中,要盡量創設“解決問題,戰勝困難,我真棒”的情境。例如,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在解決問題后,別忘了用手勢或其他方式“慶祝”一下,使孩子以解決問題為樂。以解決困難和戰勝困難為樂,是教育要達到的目標,而不僅僅是會做了幾道題。相反,如果成績不好就加以訓斥,孩子容易產生恐懼和厭學的情況,這樣對他們的成長會產生負面影響。
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心中塑造教師的良好形象。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資源,做好孩子的養成教育,與家長做好溝通是十分必要的。孩子年齡小,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家長,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若家長說老師的壞話,損壞老師形象,孩子們也會受到影響,對孩子的成長不利。當然,教師的工作若存在問題,或家長與教師有不同意見時,一定要進行溝通,并且解決好出現的問題。作為教師,要虛心傾聽家長的意見,有錯誤一定要及時糾正,有誤解也要解釋清楚。
在家校聯動做好養成教育方面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深入了解,教師和家長應不斷努力實踐,共同學習,一起把孩子教育得能夠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王 輝.小學生養成教育策略淺談[J].新課程,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