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陳勝能
摘 要:本文通過對日本傳統曲藝落語的介紹,闡明了日本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所下的決心,并進一步思考日本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帶給中國的啟示。
關鍵詞:落語;傳統文化;啟示
引言
2017年,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工匠的精神傳承中華民族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將之推廣到青少年中繼承和發揚。”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度的追求物質享樂導致藝術商業化,藝術大多以“搏眼球”的形式出現,膚淺的表演充斥熒屏,拉低了大眾的審美。然而,最近植根于傳統文化的文創產品層出不窮,逐漸形成一個新型的文化圈—國風圈,與此相關的綜藝節目鱗次櫛比,比如央視“記錄式綜藝”《國家寶藏》,愛奇藝純網自制的大型國風選秀節目“國風美少年”以及由共青團中央主辦集中展現中國“服章之美”的華服日,都在回應習主席的講話,踐行著傳統之美的復興。本文通過對日本傳統曲藝—落語的研究,探求日本在傳承和推廣傳統文化方面對中國的啟示,并嘗試著提出解決思路。
一、落語概說
落語是日本一種傳統曲藝藝術,表演最大的特征是只有一人表演。落語和其他演劇一樣,不需要復雜的道具。表演者用扇子和小手帕,只用上半身的動作和臺詞來表演主人公的心境和場景。表演者不化妝,穿著和服素顏正坐在高坐的布墊(座布団)上。根據落語形成的時期,將江戶時期(1603-1868)到大正時期(1911-1926)所創作的落語稱謂“古典落語”,二戰之后創作的落語稱為“新作落語”;根據落語表現的題材,將能逗笑觀眾的落語稱為“滑稽噺”,富含詭異怪談情節的落語稱為“怪談噺”,描述世故人情的稱之為“人情噺”。
一般認為,一段落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枕言(マクラ)、主體(本文)、結尾(オチ)。枕言是指用于敘述主體之前的引子,用民間故事或小笑話等,舒緩觀眾的心情,為主體部分作鋪墊。主體是落語的主要部分,沒有固定的脈絡,全憑表演者臨場表演。因此,即使是同樣的故事,語言的使用以及故事的本身,每個表演者都會展現不同的風格,比如,省略某個情節,中途停止等。故事的長短即結局也各種各樣,這些與表演者本人的演出有關,也與演出場所中與觀眾的關系、互動等相關,結尾部分要求語言凝練,省略無用的話語。
現在學術界大多數認為,落語起源于戰國時代(1464-1615)以及江戶時代(1603-1868)。戰國時代到江戶之初,御伽衆(おとぎしゅう)侍奉在武將和大名身側,講述藝能和故事,幫助其打發時間,其中,專門講述故事的人稱為御咄衆。其中,安土桃山時代,安樂庵策傳廣為人知,總結安樂庵策傳故事的作品就是《醒睡笑》,這部作品也是落語的基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江戶時期,一名叫“露の五郎兵衛”(つゆのごろべえ)在京都創建了落語,露の五郎兵衛也被稱為京都落語的始祖。這種說法表明落語的起源與執政者無關,而是面向普通民眾的娛樂方式。在此之后,由于江戶幕府的鎮壓,落語的發展遭遇了低谷,幕末到明治時期,落語達到了隆盛階段。推動落語發展的是三遊亭園朝(さんゆうてい えんちょう)。當時大受歡迎的圓朝落語并沒有止于口述,明治一七年七月,以《怪談牡丹燈籠》為首,出版了各種各樣的圓朝落語速記書。語言藝術的活字化,引發了文藝界的革命,由于二葉亭四迷和山田美妙的言文一致運動,對近代文學的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鐮倉時代(1184—1330),佛教從中國和印度傳入日本。在傳入的過程中,開始逐漸演變成為日本不同流派的宗教,像凈土宗、禪宗等。每個宗派都希望人們能聽自己的教義,加入自己的宗派。這樣,在向人們宣傳自己的教義時,最開始都是當人們在路上走或是在田里干活時,給人們宣講。只有人們首先被吸引了,才能和他們聊得起來,所以那個時候的和尚很擅長講話。當時的擅長講話雖然主要指聲音比較大,手勢動作比較豐富,但是能夠講很有趣的話的和尚也很多。這些人的名字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也有人把這個作為落語的起源。
二、對我國傳承傳統文化的啟示
1、喚起人民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
二戰后,經歷過經濟騰飛后的日本,興起了“和熱”,即穿著和服的藝術熱,如同中國現在的華服(漢服)熱。歌舞伎、和服、邦樂(日本傳統古典音樂)、落語等帶動了社會對于傳統文化審美眼光的重新建立。同時,日本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及活動推廣也提升了民族的自信心。各地區都有特色的廟會、祭事及文化節等活動,傳達出日本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信念。筆者認為,目前在國內可以在某些古都城市舉辦傳統文化節,不僅可以旅游增加收入,也能讓市民參與進來,提高民眾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傳統文化學習氛圍也有利于人民對于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覺醒。日本大街小巷遍布體現傳統之美的各種場館,如茶道館、花道館等,有的是私塾,有的是展館,不僅具備宣傳展示功能,且具備講授學習功能,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挖掘傳統文化內在價值。
2、學校教育尊重傳統文化
對待傳統文化日本比較側重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滲透力,學校開設了傳統文化的必修課,重視實踐教學。相比,我國的傳統文化課程大多是歷史課程。學生經常有疑問“學歷史有什么用?”學生對于傳統文化有距離感,甚至還會將傳統文化當做迷信。同時,日本學校還把傳統文化與各學科教育融會貫通,注重多學科滲透。
3、立法保護傳統文化
日本政府制定了多個保護、培育日本傳統文化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日本在保護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法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真正賦予相關機構實權,而不是像“環保部門”一樣“滿嘴空牙。不敢張嘴”。同時,日本政府會給予落語說書場和落語演員等一些傳統文化部門補助,讓其在現代社會也能存活。而且日本每年由國家選定“人間國寶”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產生影響力。能、文樂、狂言、歌舞伎界每年都有當選,反映出日本政府重視傳統文化之決心。
4、推陳出新、創新手段
動漫文化是日本現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落語而言,日本關于落語的動漫以及影視作品有很多,相比而下,我國幾乎沒有針對相似藝術“單口相聲”的動漫作品,而且我國的動漫及影視作品更加注重對民眾的德育教育以及“情”的追求,缺少知識性普及教育。比如講述傳統藝術的《百鳥朝鳳》,弘揚中國傳統藝術的《京劇貓》等,它們的問世為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及傳統審美提供了新思路,但對于不同年齡段的民眾認知趨向過于粗略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產動畫的發展,而且國產動畫主題單一,除了愛情,就是親情、友情之類的,故事套路化,也不利于傳統文化相關動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雒城 向傳統致敬,不是只有悲傷一種姿態[N]. 文匯報 2016.
[2]岳永逸 日本落語的傳承與文化自覺[J].? 民族藝術 2006.
【項目來源】長春工業大學2018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日本“落語”文化研究及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啟示? 項目編號: 201810190s061? 指導教師:王佳璐
(作者單位: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2000)
西漢再婚家庭問題研究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