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通過在中等職業學校整合傳統文化語文教學,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提高他們的綜合培養,可以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逐步提升。
【關鍵詞】技校;加強思考;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才,人才需求變得多元化。鑒于這一機遇,技術學校在發展戰略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想法:首先,技術學校教育目標要立足于終身教育;其次,在機制上,技校教育要結合市場需求發展,誰的市場占有率大,誰就繼續發展,誰沒有市場,誰就會走向衰敗。技術學校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就像船和水之間的關系。
一、加強技校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技工類高校之間搶生源現象激烈,入學幾乎沒有門檻,是被“請”進學校的,學生因為成績差,而大多又是獨生子女,被寵壞了,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學習能力差,淘氣,缺乏愛心、責任感、正義感,中國文化提倡的忠孝、禮貌、義氣、信任、廉恥等優良傳統,受到唯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利益至上等觀念侵蝕,其生存現狀令人十分擔憂。因此,如何實現“立德樹人”,做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如何糾正學生道德標準、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對于技校來說是一個重要課題。
二、加強技工學校學生教育的傳統文化內容
(一)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愛國主義是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衍生的優良傳統,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有史以來,大家就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身的人生態度和方向,貫穿五千年,悲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已鐫刻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史冊中,面對新世紀的發展,首先要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因此,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揚愛國主義思想,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就形成“愛國、自強、奮斗、創新”是他們的神圣使命及責任的思想。
(二)良好的道德傳統教育
在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中,中華民族逐漸建立了很多良好的道德傳統。因此,要使傳統道德中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技校學生的思想之中,就要注重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
1.集體至上的概念。由于受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文化的影響,現在的技校學生教育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難管難教,每個人都只注重自我,只關心自己的想法,缺乏團隊精神,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先公后私太過受累,自私才會受益,很多學生很少付出卻只惦記回報,缺乏對集體、社會公眾的責任、義務意識,缺乏團隊凝聚力。因此,有必要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讓他們真正意識到當今時代是一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一個完美的團隊可以彌補個人的不足,放下自我,實現更大的自我。
2.仁與利的理念。中國傳統倫理教育,注重對人的尊重和幫助,倡導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營造友善、溫柔的和諧氛圍。然而,現在的技校學生對其他同學缺乏體諒,感情上缺乏相互理解和關愛,即使對存在困難的同學也沒有心理上的關愛和同情。因此,技校要承擔起對學生的愛心教育理念,使他們成為一個懂得愛的人,讓他們知道愛人之人必有人愛的道理。
三、加強技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
(一)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以教材內容進行傳統文化教學
技校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體現學生是教學主體的理念,積極結合教材進行傳統文化教學。例如,在教學《我的母親》時,就可以讓學生先自主閱讀,然后結合課本內容,進行傳統文化解讀。《我的母親》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老舍,他通過自然而簡單的語言,把母親對孩子深深的愛體現于課文中。首先,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一些與本文內容相關的視頻及作者介紹進行簡介或放映,烘托課堂氛圍及情境,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接著,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思考哪些段落最能表達豐富的內心,最能體現母愛的偉大,并要求在閱讀提問。在學生閱讀完畢后,老師開始解釋課文并提問。“誰可以解釋下課文中哪些內容可體現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這個時候,一個同學回答:“老師,文中三姐出嫁花轎來接親的一段可看出作者心疼母親的心理活動。”老師可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提出表揚。“誰能回答文中體現偉大而深沉母愛的話語?”講臺邊的學生答,“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是紅紅的,有點腫”,這句話就表達了母愛的深沉。下課后,老師讓學生在生活中為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回報父母。通過結合課堂教學情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效運用于技校課堂,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言綜合素質,使學生通過良好的傳統文化熏陶教育,滿足新時期語文教學的需求。
(二)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四有青年
技校教育的重點在哪里?技術學校主要招收農村學生,有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一些大學畢業生。他們有不同程度的教育和不同的習慣。有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好吃懶做,愛玩,厭學,傲慢,懶惰,沒有責任感,自律能力差,不能忍受絲毫的刺激,老師的精力,大多花在了對學生的管理上,管理比較被動。是學生的生活態度重要,還是分數重要呢?社會上的學習高能、生活低能事例比比皆是。教育為何?在《說文解字》中,教書就是以身作則。“教育”不僅要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教其做人的根本,讓他們有良好的心靈、良好的語言、良好的行為。教育,就是父母和老師要以身作則,使學生成為好人,成為有益于社會、為人民服務的人。教育有兩大主題,其中之一是“仁愛”。人生之初,人性本善,善是靠教育來引導和發揮的,教育是第一要務。第二要務是“救失”。拯救他的習慣,挽救他的壞習慣。古人提醒我們,孩子們有四個壞習慣,那就是“傲慢、奢侈、淫蕩、安逸”。為什么學生會傲慢?原因出在了我們的教育秩序,德才兼備,美德在前面,才在后面,如果我們教的順序不對,我們的品德教育就會失敗。奢侈就是超過他們收入的消費能力。淫蕩除了好色外,還有過分放縱的意思,推而廣之,對玩物、異性過分著迷,很難自拔。安逸是放縱。學生們在無所事事中長大,就會經常感到無聊和沮喪。學生的精神生活是貧乏的,因為他沒有責任感,沒有付出,沒有勞動經驗。古人說:“感恩之道。”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勞動時,他才能對別人的體貼表示感謝。曾國藩當上了四省的巡撫,一時成了一個有權勢的人,他規定他的子孫必須自己打掃房間和洗衣服。所以要讓學生多勞動,多做家務,多體驗,以培養勤奮的精神。勤奮的人做的事情越多,他的肩膀就越硬,越可承擔責任。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不僅是技術學校教育的重點,也是所有教育的重點。
(三)多媒體的應用可以促進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教師要開發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例如當教學《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廣播形式,使學生立體地理解詩歌內容,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實際效果。《念奴嬌·赤壁懷古》由情境與奔放的詩意氣勢結合而成,表達了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在播放過程中學生對詩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老師及時講解關鍵內容。教師應用多媒體,使學生近距離感受到了詩人所描繪的雄偉開闊的赤壁,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語文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四、結論
我國傳統文化作為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營養”所在,具備的意義十分深刻,加強對技校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喚醒了他們人性中的善,隨著年齡漸長逐漸改正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打破原有的不良習慣及行為模式,最終成為團結同學、尊敬老師、守法的好學生,積極創建和諧校園,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張壬子.傳統文化教育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35).
[2]趙曉萌.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