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話”是小學生進入正式寫作的敲門磚,即學生將自己想說的話文從字順地表達出來。寫話教學擔負著為學生的未來寫作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使命,是高年段寫作教學的起始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的語文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常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對寫話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課堂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這些會導致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寫話的過程中,原本就無話可說、無物可寫的局面更加嚴重。因此,筆者就小學低年級學生寫話的現狀及其原因,提出一些關于寫話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研究
一、 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的現狀
(一)
教師指導寫話的方法不恰當
低年級學生對寫話本來就有著望而生畏的消極態度,教師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舉措,就會在教學中出現束手無措的情況。有些老師會認為等學生到了中高年級,積累的詞匯量夠了,認知水平就不會受限,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寫話能力也會隨之有所提升。所以大部分老師會采取機械式的單一訓練模式,對于寫話內容的選擇也沒有合理的安排,“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要求學生練,什么都想要學生嘗試去寫,沒有抓住教學重點進行由點到面的突破。
(二) 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低年級學生對生活的認知水平有局限性,他們積累的詞匯量不夠,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發展緩慢,這就導致學生在寫話過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再加上低年級學生往往不會發揮主動性去進行學習活動,他們的學習依賴性、懶惰性很強,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在進行寫話訓練時充滿了盲目性,不會有意識地將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受融入寫話內容中。久而久之,在一次次失敗的寫話中學生的寫作興趣逐漸被磨滅,挫敗感和畏懼害怕的心理油然而生,這是低年級學生無話可寫,無物可狀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 小學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一) 注重傳授方法,培養積累習慣
在寫話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累語言習慣,傳授積累語言的方法,解決學生因詞匯儲備不足造成的想表達卻找不到正確的詞語,書寫時語言不順、文思不暢,甚至會出現沒辦法寫成連貫的一句話的尷尬局面。因為一二年級是寫作訓練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采用一些適合低年段兒童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語言的習慣。
比如:我采用“采字集詞”的方法,讓學生把每天學到的好字好詞摘抄下來,教師對學生的詞語摘抄做點評價,進行評比,學生在競爭下會激發出積累詞語的熱情,久而久之,積累詞匯就成為學生的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我會讓低年段的學生運用現有的動手能力,將積累的字詞制作成卡片在班級黑板報上進行展示,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進行公開展示的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有趣的動手活動中掌握詞語,一舉兩得。
(二) 加強朗讀訓練,注重語言積累
語文的閱讀教學是加強語言積累的主要渠道。一二年級的教材中,收錄的多是一些充滿著童真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文章,符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教師指導學生利用豐富的文本資源進行朗讀訓練,在熟讀成誦中,學生就會積累到大量的優美詞語或句子,這種語言材料的積累對寫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朗讀中形成的語感會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有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和成就感,把日常積累的成果展現出來。而這種語感的訓練會在學生的寫話訓練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進行寫話學習的興趣。
(三) 注重語言實踐應用,進行擴展性訓練
很多教師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的訓練方法沒有實質的效果,其原因在于他們借助的是一些機械性的單一形式的訓練,教學目標不明確而且教學目標也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其實,要想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教師首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語言資源,引導學生更好地遣詞造句,將文本中的語言應用到實踐中再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語言。
例如,在教材中出現ABB式的詞語,以“胖乎乎”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理解胖乎乎的意思,接下來,教師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進行“胖乎乎”相關的詞語搭配,讓學生進一步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象,進行擴展性訓練,學生就會連續地說出“胖乎乎的小手、胖乎乎的臉蛋、胖乎乎的小女孩”等。通過這種有意義的擴展性訓練活動,學生理解運用詞語的能力提高了,趁熱打鐵,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利用說出的詞語進行造句練習。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寫話教學,寫話教學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和言語運用能力,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作文教學中教師“難教”、學生“怕寫”的現象。教師將寫話教學穿插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各環節中,鼓勵學生走進生活,以日常生活為源泉,通過認真觀察生活,不斷積累寫話的材料,通過多方面的點撥、激勵讓學生克服“怕寫話”的心理障礙,消除緊張的心理,激發學生想象世界,培養寫話的自信心,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除寫作的神秘感,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寫話情境中。
參考文獻:
[1]王立艷.小學語文寫話教學新途徑[J].教育之路,2016.
[2]孫海英.淺談小學語文寫話教學如何創新[J].語文新課程教學研究,2016.
作者簡介:
許清藍,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英林鎮埭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