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基礎知識,例如:拼音、漢字、詞語、句子、標點的認識和運用、閱讀、作文等。而在這幾個要點中,閱讀和寫作尤為關鍵和重要,而小學的語文教育是以后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基礎,所以在小學就要培養出好的閱讀習慣,好的閱讀教學的培養離不開讀和寫,而兩者的結合更會使閱讀學習更上一層樓,所以通過優質的讀與寫教學模塊的實現,一方面會使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會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讀與寫的結合;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一、 引言
多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方式的改革,小學語文的教育模式也發生了優良的改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小學生們有著良好的影響,使他們更輕松地去閱讀和去理解文章中表達的意思。從更大的層面上來說優質的閱讀教育推動著語文教育的發展。閱讀環節正是語文教學中綜合性最強的項目,讀和寫就顯得十分重要,針對讀寫結合有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二、 目前小學教育有什么問題
小學教育正式接觸語文這個學科,正處于對語文學習的積累階段,主要是打好基礎,只有一定的詞匯和句子的積累才能有更強大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否則不具有獨立寫作的能力,但目前學生的語文根基不牢,沒有自主擴展的能力。我國多數的語文教師沒有意識到讀與寫在語文教學中積極的教育作用,沒有充分了解讀與寫的融合有強大的教育意義。讀與寫相結合的模式沒有應用到語文閱讀教育中來。課文朗讀的即使很熟練,不去思考就不能體會到課文的啟示,那么自己的感悟體會就不清晰。在閱讀上如果不摒棄傳統的教育方案,腦子里的學習系統不會完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果。
三、 讀與寫結合模式的存在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四項重要能力對語文的教學很重要,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通過理解文章的意思再利用固定的答題模式進行閱讀理解題的應用,學生這樣是可以讀懂文章,但無從下筆不知道要答什么或不知道如何組織語言。所以為了學生有更好的語文素養,除了讀懂之外,其他能力的培養也顯得尤為重要,除了閱讀更要會寫,在閱讀中積累的好詞匯、好句子也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學文章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感受的融入可以更好地理解閱讀內容,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便于對語文的閱讀理解。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隨著閱讀的越來越多,眼界越來越廣闊,寫作水平的日益提高,對閱讀的理解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讀與寫的結合對學生百利無一害,讀與寫的結合還培養出學生對語文和對文學的熱愛。老師的教學也不會面臨太多的壓力。
四、 語文教學模式實踐與要點
(一) 培養對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人們活動強有力的動機之一,所以培養學生特別是小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如果一開始學習的時候心情愉快,可能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不一定是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理解向讀和寫的方向去靠攏。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大量的閱讀,并將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好句在課上讀出來與同學們分享,其他同學進行鑒賞或者寫下來多次進行回顧,在讀和寫中受到激發,鼓勵學生寫日記,以盡可能高級的表達方式表達出來,提高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讀和寫的結合會讓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 改變閱讀的教學模式
當先的閱讀模式傳統,有限的課上內容已不滿足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求學路上的指路人,更要有發展的眼光,對教學模式進行提高和創新,首先,不再對課本內的閱讀進行死記硬背,多讀、多理解、多融會貫通,才能使學生在閱讀理解上有一個更好的指引,傳統的教育模式比較枯燥,并且學生在被動的學習過程中容易使學生對語文閱讀方面的教程產生反感和抗拒的心理,教師引導學生談談對文章的體會并且經過討論來加深這種感悟和體會,培養文章閱讀理解的感性和邏輯性。
(三) 多讀多寫
讀書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學習那些優秀的作者是如何進行寫作的,如何對用詞用句的推敲,勤寫自己的體會,在寫作的過程中鍛煉了你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可以根據課文仿寫,可以根據課文續寫,等自己的水品有一定的提高時,就可以創作自己的作品。
五、 結束語
語文教學的是我們的母語,閱讀更是在我們身邊,小學正是接受能力很強的一個階段,只要用科學的方式就可以在小學階段為學生培養出一個做閱讀的良好的習慣,這難能可貴。以上就是本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體會,語文的學習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和應用,語文包羅萬象,有好的閱讀理解能力本身就是一筆絢麗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李宗瑩.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成才之路,2017(33).
[2]張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研究[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6.
[3]陳壽宗.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指導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2):23.
[4]王志軍,溫小勇,施鵬華.技術支持下思維可視化課堂的構建研究——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中國電化教育》.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被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收錄CSSCI.2015(6).
作者簡介:
王洪霞,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鳳凰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