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羅龍飛
摘要:本次研究的重點是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的調查,包括就業方向、愿景以及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和意見等。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了解,能使得各高校各級就業指導部門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進一步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一方面解決應屆畢業生“難”就業的問題,另一方面幫助企業解決找“不”到人的尬境,使得學校與企業進行良好銜接。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應用型本科;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
中圖分類號:TP18?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9)16-0158-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研究背景
為深入了解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心理,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更好地解決目前人才市場應屆畢業生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企業難以找到符合自己公司需求的員工的困境。
本次研究采取調查問卷和訪談相結合、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本次研究的重點是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的調查,包括就業方向、愿景以及對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議和意見等。通過對畢業生就業心理的了解,能使得學校、企業和畢業生三方連接起來。對于高效而言,使得各高校各級就業指導部門可以為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就業指導,進一步改革現有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對于企業而言,可以使得企業及時合理調整錄取方案;對于學生而言,可以使得學生能正確選擇合理的發展方向,同時在就業時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一方面解決應屆畢業生“難”就業的問題,另一方面幫助企業解決找“不”到人的尬境,使得學校與企業進行良好銜接。
2 對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的探究
2.1 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及規劃分析
調查結果部分相關數據如下:
據圖1調查結果顯示:在就業安排方面,有52%的畢業生非常重視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發展空間,對自己的工作有著較高的期盼和要求,通過圖2數據發現有54%的同學選擇先解決就業問題再考慮擇業問題,有33%的同學選擇先擇業再考慮就業問。表明畢業生畢業前期就業規劃并不足。
2.2 畢業生的就業崗位、薪資愿景分析
調查結果部分相關數據如下:
據圖3、圖4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3%的學生希望在一畢業的時候就進入大型企業進行工作,結合求職考慮因素來看,有52%的同學選擇了個人發展空間,35%的同學選擇了單位性質,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同學們普遍認為進入大型企業有利于日后的發展,同時考慮到個人發展空間,52%的同學選擇工作的地區為長江三角地區,26%的同學選擇了廣東珠三角地區,大多數同學都想進入發達地區進行發展,因為覺得發達地區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但由于我校地理位置而言,大多數校企合作企業都是位于合肥的,只有小部分是位于上海、杭州等地區,因此學校應多與發達地區的企業進行合作,同時學生們考慮的時候因根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
據圖五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有76%的同學在日后的工作中傾向于專業對口的工作,其中有68%的同學傾向于軟件開發,12%的同學傾向于測試方向。
同時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有41%的同學對于第一份工資的期望值為5K~7K,39%的同學為7k以上,20%的同學為3k~5k,而來我校招聘企業的實習生工資大多為2K~3K,少部分為4K+,因此對于工資的落差可能是我系大學生找工作所需要克服的難題之一。
2.3 畢業生對崗位、自身能力素質分析
調查結果部分相關數據如下:
據圖6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同學們主要了解招聘信息的途徑46%為校內招聘會、26%為校內招聘網站,主要了解招聘信息的途徑都為校內渠道。而由于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水平,學校發布的就業信息多為一般企業,所以對于具有極強專業能力的同學應從多方面渠道了解就業信息。
根據調查就解決就業的方法上,45%的同學認為應提高職業技能、加強硬實力,22%的同學認為應提高素質,符合用人要求。另根據對于素質能力的調查中僅有8%的同學給出了低于3的分數,大多數同學對于自己的素質能力是具備信心的,就專業能力評價中,僅有11%的同學給出了低于3的分數,但值得一提的是兩方面自我評價中,均無同學給予自己5分的肯定。在關于培訓班的選擇上有89%的同學傾向于不參加培訓班,間接地印證了同學普遍對于自己的專業能力具有自信。
2.4 畢業生對學校反饋意見分析
調查結果部分相關數據如下:
根據調查顯示,有54%的同學希望學校能夠多開展校園招聘會,學校應多提供多方面的企業供應屆畢業生進行比較,這樣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具有極大的幫助。同時有17%的同學希望學校能夠及時反饋、更新就業信息,基于此能夠對于企業的文化及相關信息了解得更為全面,方便應屆畢業生做出合理的選擇。
同時數據顯示,有79%的同學都愿意參加學校的雙選會,79%的同學認為雙選會的幫助是比較大的。同學們普遍認為能夠選擇及見識的企業太少,希望校方能夠多開展校園招聘,提供更多的企業讓應屆畢業生進行選擇,同時校方應慎重選擇校企合作企業,以迎合應屆畢業生的需求。
3 對于企業受訪問題的回復
1)計算機企業在人才招聘時對畢業生計算機技能的基本要求:
首先招聘環節中基本都有筆試與面試,筆試過程中考察的就是畢業生對于計算機專業技能的水平,對所需要的語言有深入的理解,對于要研究的方向,有經驗者優先,對于要研究的框架有深入研究的以及參加過項目的優先。
2)在應聘者入職后,計算機企業有無對員工計算機技能的培訓及培訓大致內容:
針對基礎能力薄弱的需要進行培養。由于公司的工作環境與實驗室的開發環境是不相同的,因此即便是專業技能十分強的,在最初的時候也需要學習企業的開發環境,因此需要進行一定的培訓。
3)計算機企業希望學校在人才培養階段需要強化他們計算機哪些方面的技能:
第一點需要強化專業技能培養,從事過項目開發或者對于更加深入的架構有更多了解的優先。第二點需要培養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在與他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大方、得體,并且能夠準確地理解別人的意思。善于溝通能夠很快融入小組中。
4 調研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針對企業、學校及學生提出以下建議。
4.1 學生
1) 提升專業技能、培養職業素質,合理調整期望值
根據我校普遍心理,為畢業之后更好的就業,在學校時,我們應努力學習專業課,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加強自己的硬實力。對于剛畢業的期望值,大家普遍偏高,因此為找到合適的工作,我們應綜合自己本身的各方面能力,合理選擇合適的薪資。在提升我們的專業技能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夠忽略對于社交能力的鍛煉與培養。
2) 多渠道了解就業信息,避免錯失良機
據調查大多數學生所接觸的就業信息皆通過學校,導致接觸的就業信息并不是很多,所以學生應多從其他可靠渠道了解更多的就業信息,如他校的校園網站及校園招聘會。在關于先就業還是先擇業的選擇,應屆畢業生應根據自身綜合實力進行考量,同時應該盡早尋找工作,以保證在擇業無法選擇到自己心儀的工作時,能夠及時地調整策略,實現就業。
3) 合理定位,清楚認知自己實現目標的要求
計算機行業在發達地區,如長江三角地區以及廣東珠三角地區,較為旺盛,因此應屆畢業生如考慮到發展前景的話,去這些地方的前景會相對來說好一些,但這也意味著競爭力的增加,所以我們必須要合理評估自己的專業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從而達到提高個人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4.2 企業
1)保證信息的公正公開
對于企業而言,應保證一定的公正公開,避免其中隱含條件導致企業在學生中的口碑不好。企業應對于所能提供的待遇,需要進行的培訓以及各方面條件與學生做出詳細討論。
2)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定位多層次人才
據調查顯示89%的同學傾向于不進行培訓班,因此企業在這方面應對學生做出說明,盡量縮短培訓期。企業應考慮到不同水平的人才,應以不同的衡量標準進行衡量,同時也要提供不同的待遇,從而能夠招收更多優質的應屆畢業生,顧及所有層次的畢業生。
4.3 學校
1)合理選擇校企合作企業,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
根據調查,有72%的學生是通過學校的渠道了解到相關就業信息,這也意味著學校在學生解決就業問題中發揮著重要角色的一環,所以學校對于校企合作的企業應具有普遍性,考慮到專業技能的不同水品,合作企業應能根據應屆畢業生的水平選取相對應的企業。
2)大力開展校園招聘,積極反饋就業信息
據調查顯示,有54%的同學希望學校能夠多開展校園招聘會,有79%的同學都愿意參加學校的雙選會,79%的同學認為雙選會的幫助是比較大的。學校應多提供多方面的企業供應屆畢業生進行比較,這樣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解決具有極大的幫助。同時有17%的同學希望學校能夠及時反饋、更新就業信息,基于此能夠對于企業的文化及相關信息了解地更為全面,方便應屆畢業生做出合理的選擇。
5 結束語
解決就業問題不是單方面付出努力就能夠做出改變的,校方以及學生都應做出努力。學生應以提升個人專業能力及素質能力為第一要務,以此來提高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能夠應聘到優質企業,選擇到自己喜歡的單位和工作,同時應從多方面可靠渠道了解就業信息。企業應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實現透明化,同時也要注重不同水平層次的人群的覆蓋,從而能夠實現廣招優招。校方應根據學生的需求,合理選擇校企合作企業,同時在查明企業質量及相關信息之后,大力開展校園招聘會,提供更多的企業供應屆畢業生選取,對于已畢業的畢業生,學校可選擇從事比較好的工作的同學回來交流對于工作選取的心得,以提高應屆畢業生對于工作選取的認識。
參考文獻:
[1] 李華.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心理調查[J].山西科技,2009(3):58-59.
[2] 樊立三,馮彩鈴.高校畢業上就業心理現狀調查[J].淄博師專學報,2008,14(4):44-50.
[3] 陳利平,彭彩虹.地方院校計算機類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89-90.
[4] 吳維嘉,方磊,何明.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調查報告[J].黃山學院學報,2007,9(5):152-154.
【通聯編輯:唐一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