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千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教育行業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中應以積極的態度進行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打造一個高效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高效課堂的概念做了論述,簡單闡述了現如今初中英語課堂的現狀,并列舉了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初中英語;高效課堂;自主學習
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削減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由學習的空間小,教學效率不高。另外,部分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不夠詳細,學生無法很好地掌握知識,導致成績不理想,長此下去,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產生消極情緒,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打造高效初中英語課堂的意義及必要性
高校課堂是指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盡可能多地發揮學生無限的潛能,進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高效課堂的提出,為傳統的英語課堂添色加彩,從源頭上改變了學生求知的方式,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傳統的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比較被動,主動權握在教師的手里,而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測試,無法從內心激勵自己去尋找合適的學習方式。高效課堂的構建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機會,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初中英語課堂現狀
(一)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傳統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師在講解知識點時過于單一,在每堂課上都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講解單一的知識點,缺乏與其他知識之間的關聯,使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理解都不透徹,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了教學質量。
(二)教學方式陳舊
英語學科是一門記憶性強的學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多,學生容易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困惑。目前,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每學期設置的課時較多,而教師的教學方式太過陳舊,要求學生背誦詞匯及語法,課后安排習題。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雖然能夠完成任務,但是在應用方面仍然沒有經驗,長期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教師過于看重考試分數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考試是檢驗學生理解情況的一種手段。目前,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在英語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可以判定該學生學好了英語。當學生回到實際生活中,用到最多的是英語口語,而不是書面表達。初中英語課堂目前缺乏對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使得學生只有考試的能力,而沒有應用能力。
三、打造高效英語課堂的有效措施
(一)師生關系應平等和諧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傳統的課堂中,主動權握在教師的手里,教師有足夠的權威。學生認為教師是嚴肅的,以至于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一直處于緊張壓抑的狀態,這樣的狀態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無區別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解決辦法,贏得學生的信任。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制訂多種教學方案,這時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適當舉辦一些有趣的活動,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進而改善師生間緊張的關系。如,教師在講解比較級和最高級語法時,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以編寫詩歌的方法確定原級、比較級、最高級的連接形式。其次在組內選擇代表進行班級匯報。最后以編寫謎語或者對話的方式加深記憶。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質量[1]。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的英語成績整體不理想,是因為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積極性。傳統的英語課堂中,學生接受知識較為被動。因此,教師應該利用打造高效課堂的機會,用新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當了解學生的喜好,并根據學生的興趣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將娛樂與課程緊密結合起來,以這樣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如,在祈使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Come in, stand up, Pick it up”等詞組引導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并在此過程中進行簡單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點。此外,還可以通過設定一些情境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如,教師對學生描述“I am a teacher, but you are not. You are a reporter.”讓學生來猜測reporter可能的中文釋義是什么。通過這個情境,使學生快速記憶reporter的意思,使其高度參與到課堂中來,加深對詞匯的記憶,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創新已有的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改要求的實施,陳舊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觀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初中英語老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以符合新時期的教學要求。造成現如今仍舊存在教學模式落后的原因是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的禁錮,將英語中的重點知識當做教學的中心,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對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使師生建立互補的關系,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升教學質量。
(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興趣是提高學生成績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傳統的英語教學課堂中,學生已習慣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很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新課標改革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應預留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獲得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合理設定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針對特定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在討論結束后進行總結,最后教師對學生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答疑。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打造高效英語課堂。例如,某校教師在講授八年級上冊新目標英語“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一課時,首先通過圖片的形式讓學生說出圖片中人物的職業。其次以“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問題引導學生用英文描述自己未來的理想職業,教師在此過程中糾正學生在描繪中出現的語法問題。最后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編寫對話并進行復述,選擇一個小組將對話內容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自主查找在對話中出現的陌生詞匯,教師以這種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為打造高效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五)注重課外的拓展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將教材作為最權威的材料,教師通常只針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的講解。然而,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材中的內容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可以利用課外英文讀物、報紙等課外知識,以此豐富課堂中的教學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某校教師在進行How do you make banana milk shake一課的教學時,在講課之前將榨汁機、新鮮水果等制作shake的工具搬上講臺,通過實際制作shake并用英文復述制作過程。教師制作完畢后,引導學生用相同的方式參與到制作過程中,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制作果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而且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打造高效初中英語課堂[2]。
(六)加強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英語學科的實踐性較強。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實踐能力,而英語的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口語交際中。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口語與聽力的訓練,將課堂變成師生有效互動的場所,通過適當的訓練,鞏固學生對詞匯、語法的記憶,并學會靈活運用。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單獨預留一節課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訓練內容以聽力和口語交際為主,為學生今后的日常交際打下良好的基礎。
(七)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英語的教學中,采用設置教學情境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手段能有效構建高效初中英語課堂。此模式符合初中學生的性格特點,能夠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八)注重因材施教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并根據差異制定教學方案,對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任務上應作出適當的調整。同時,對于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展,教師要積極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自信。
(九)在課后進行有效反思
對教師而言,教師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應注重對當堂課知識點進行合理的分類和安排。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答疑準備,在課程結束之后,教師應對本節課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改正并制訂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案,避免在今后的教學中出現類似問題。對學生而言,可以準備一個錯題集,將在課上出現的疑惑和課后練習中出現的問題記錄下來,在完成作業前,對每道習題都應有大致的知識體系,分析題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將出現的困惑的知識點進行標記,等教師在下堂課講解時,及時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再詳細講解。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模式,而且對于學生來說,更是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好時機,為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打下良好的基礎[3]。
打造高效課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新時期教育體制下非常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在素質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教育行業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此來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成為初中教師所需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從多方面入手,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效保證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甘彩燕.新課改下如何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16(22):70.
[2]張菁蕓.新課改下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6,16(21):58-60.
[3]石秀杰,許孝園.新課改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25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