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文生 高延福
摘 要:數學教材中的課題對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大幫助,但是目前教師對于課題學習的培養路徑還不是很清晰。簡要介紹了數學核心素養的概述和學校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現狀,重點闡述了基于課題學習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措施,希望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有所幫助。
關鍵詞:課題學習;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的,但是核心素養需要長時間的滲透才能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應在每節課中都注重對核心素養的滲透。教師在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進行科學的課程設計,制訂完善的教學方案。數學核心素養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應提高重視程度。
一、數學核心素養的概述
核心素養是人在行為中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并不是朝夕之間就能獲得的,需要進行長期的培養才可以得到。我國提出的核心素養的要求是培養能夠全面發展的人,其中有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倡導自主發展,要求學生能夠樂于學習,并在學習中不斷反思,增強接受知識的能力;其次,具備文化基礎,學生應提高審美情趣,在出現難題時要勇于解決,對自己認為不對的問題提出質疑的觀點;最后,需要社會參與,學生要擁有一顆愛國之心,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將學習的知識進行應用。學校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進行,而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在數學教學中進行。
在高中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簡單來說,就是要讓數學核心素養貫穿學生生活的始終,并推動學生的發展,為社會培養具備數學思維和能力的人才。一個人如果要適應這種社會的需要,那么必須具備與之相應的能力。對于一個人類個體來說,若不具備相應的數學能力,其未來是難以融入高科技的社會領域的[1]。但是,并不是具備數學核心素養之后,如果不從事與數學有關的工作就用不到了,數學核心素養是能夠讓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問題,并能夠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這才是數學核心素養的意義,能夠為國家培養出綜合性的人才。國家對每個階段的學生提出的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呈現出的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學方法,通過階梯式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滲透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有一些相同之處,但是又存在一些不同,它們都致力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是素養的層次要比素質有所提高,素養是人能夠通過后天的努力不斷形成的,發掘學生的數學潛能,由此可見,素養對素質起到了包含的作用。
二、學校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現狀
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而且對于國家的發展也有重要的意義。如今,我國加大了對教育改革的重視程度,不斷推出革新措施,尤其在數學方面提出了有關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加快了我國的教育改革進程。雖然我國的教育行業與以往相比進步了很多,但是與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依舊存在落后的情況,我國的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現狀不容樂觀,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首先,有些學校對數學核心素養的認識程度不夠,學校在培養學生時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不注重學生是否具備相應的能力,導致我國學生的數學潛力得不到挖掘,成為只會運算的工具,難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數學教師是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但是一些教師對在教學中融入核心素養并不在意,在教學活動中仍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臺上一味地講,學生被動地聽,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厭學的現象,學生在課上不聽講,數學核心素養便沒辦法培養。
其次,要想學好數學必須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在溝通與交流中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但是目前學校的數學課堂中,學生還做不到與課堂融為一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很少,致使課堂氣氛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熱情急劇降低。由于學生對教師有敬畏心理,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錯誤時,不能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缺少質疑的精神,這也是阻礙數學核心素養形成的一大問題。最后,數學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腦海中建立數學思維,數學與學生的其他科目不同,數學題目的答案有時并不是唯一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也不是唯一的,這就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探索,找出更快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我國學校的數學教學不注重數學思維的建立,導致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缺乏應有的探索精神,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基于課題學習的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措施
1.利用數學建模,營造課堂氛圍
數學建模是與生活相聯系的一種教學方法,能夠在課堂中營造濃濃的生活氣息。數學的邏輯性比較強,而且知識內容繁多,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很多學生存在懼怕數學的心理。教師可以巧妙使用數學建模,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有利于降低學生對數學難度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課前應設置相應的模型方案,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模型進行改進,力求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教師應注意,在進行數學建模時,選擇的建模問題應是現實問題,而且要從數學角度設置問題,用數學思路進行分析,用數學語言闡述問題,并用數學知識進行解答。教材中設置了關于相應的數學課題,教師可以通過使用數學課題建立數學模型,將課題與建模相搭配,從而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課題時,為了讓學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含義,教師可以創設學生在家庭中都會用到的水電費情境,題目是“小明家今年3月份的電費和水費共60元,其中電費比水費多20元,你能計算3月份小明家的電費和水費分別是多少嗎?”由此,教師可以進行假設,設小明家3月份的電費為x元,引導學生設出水費為60-x或者x-20元,就可以列出一元一次方程:60-x=x-20。但是這并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內容,教師要讓學生懂得二元的含義,從而將電費設為x,水費設為y,通過題目得出x+y=60,這是方程一,x-y=20,這是方程二,這時教師應指出兩個方程中,x和y的數值一樣,使學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就是將兩個方程的聯合。教師除了讓學生經歷數學建模的全過程,也應重視為學生提供用模的機會,實現通過一道題解決一類題,感悟、體驗數學模型思維,體會數學建模以及模型思想的意義和價值[2]。利用課題的建模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建模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