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有效的評價發揮著監督與導向的作用。近年來,新壩中心小學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經典誦讀活動,其中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的構建與運用是推動小學經典誦讀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因此,有必要構建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合理的評價模式。結合經典誦讀活動實踐,總結了一個相對科學的評價模式,該模式是從誦讀的內容、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面進行建構的。
關鍵詞:評價模式;內容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
小學經典誦讀活動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和諧健康地發展,有利于經典誦讀活動的持續開展,有利于提高經典誦讀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模式就變得極為重要。在小學經典誦讀活動中,為了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評價模式,我們從誦讀的內容、過程以及結果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探索,本文將從這幾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以期為開展小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學校提供借鑒。
一、小學經典誦讀內容評價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因此我們一定要有選擇性地進行誦讀。那么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誦讀內容呢?我認為我們應該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出發,也就是說從小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出發,選擇那些能夠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有利于他們形成良好品性的誦讀內容,以此作為小學經典誦讀內容評價的標準,而不能盲目地跟風。
(一)誦讀內容有利于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我們無論是采用指定的方式還是采用自選的方式,最后進行誦讀的內容一定要有利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我們選擇的誦讀內容,在低年級一般是聲律啟蒙類的讀物,如《笠翁對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容易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在興趣的推動下,他們反復誦讀,從而促進了他們對內容的理解,加深了體會。在誦讀水平提升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語感,提高了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當然也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關于文學的、歷史的、天文的,等等,每個學科都涉及了。由于經典誦讀中語言材料的生成能力比較強,因此可以給他們的言語活動帶來生機和活力。在潛移默化當中使他們感受到母語的凝練與深刻,從而激發他們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二)誦讀內容符合學生的階段特點
小學六年,低中高段學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此我們在確定誦讀內容時,要根據每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確定不同的誦讀重點。低年級的孩子剛剛入學,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要選擇有利于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誦讀內容。以《弟子規》為例,其是儒家學說的根,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因此讓低年級的小學生誦讀《弟子規》,有利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到了中高年級,雖然他們的年齡增長了,但由于他們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選擇誦讀內容時,我們應該摒棄與封建禮教有關的內容,要從他們的實際需要出發,用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影響和教育他們。
(三)誦讀內容有利于提高道德修養
經典讀物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形成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弟子規》這本讀物就是對人們進行人性教育的最佳教材。其共有1080個字,360句,113條做人準則,只有把這些做人準則條條落實,才能恢復純凈、純善的人性,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此我們可以選擇《弟子規》的內容來開展誦讀活動,以培養小學生的道德修養。此外,在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感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一些優秀的唐詩宋詞進行誦讀,如陸游的《示兒》、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杜甫的《春望》等,都是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誦讀內容。
二、小學經典誦讀過程性評價
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對他們僅僅進行結果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用評價來推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需要不斷進行調整,以提高他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往往會使他們為了應付最后的檢測而進行突擊背誦,卻忽略了在誦讀活動過程中發展他們的核心素養。
(一)保證誦讀時間
關注學生誦讀的過程,首先要在學習時間上給學生創造有利的條件,因此我們給學生開展誦讀活動安排了固定的時間。自從安排了固定的誦讀時間后,以往那種因為忙于其他事情和學習任務而擠占了誦讀活動時間的情況大大減少了。當然,為了確定誦讀時間真正落實到位,我們還健全了經典誦讀時間監督機制,讓學校有關部門專門負責監督檢查誦讀時間的安排情況,并對實際誦讀時間進行記錄。
(二)培養誦讀興趣
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要求。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經典誦讀活動,我們應該首先培養學生進行誦讀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推動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提升誦讀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開展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對接經典古詩詞的名句”“歌唱經典詩詞”“演繹經典詩詞”等趣味活動,以此激發學生對誦讀的興趣,克服因為反復誦讀而產生的疲倦感。如在積累古詩詞活動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們開展了“對接經典古詩詞名句的”的趣味活動,當看到同學不愛惜糧食時,一個說“誰知盤中餐”,另一個對“粒粒皆辛苦”。日積月累,不僅可以營造一種濃濃的學習經典詩詞的氛圍,還可以使他們愛上經典古詩詞,并樂于進行經典誦讀。
(三)養成誦讀經典的習慣
日常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有利于學生養成誦讀經典的習慣。養成誦讀經典的習慣是我們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但怎樣才能使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呢?我們知道凡事貴在堅持,要在一點一滴中實現循序漸進。因此在經典誦讀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要對學生的誦讀情況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來督促他們誦讀。日積月累,他們就不再會把這個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而是自覺將其作為一天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活動,成為他們生命成長的一種需要。有一個學生在開展的《弟子規》經典誦讀活動中被評為了校級“孝親敬老”小明星,成了小伙伴們學習的榜樣。現在他每天都固定的誦讀時間進行《弟子規》的誦讀,根本不需要教師和小伙伴及家長的監督。由此看來,過程性評價有利于學生養成自覺進行經典誦讀的習慣。
三、小學經典誦讀終結性評價
誦讀評價最終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總結了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終結性評價的模式,即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通過立體式的評價來發揮終結性評價的作用。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小學經典誦讀活動的評價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可以是學生、家長。不同的評價主體所站的角度不同,對誦讀活動及學生的誦讀行為所作的評價內容也會不同,通過多元主體的評價,可以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學生的誦讀活動做出較為真實而全面的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對自己的誦讀行為做出調整,以提高誦讀的效果。
1.教師評價
教師具有豐富的經典誦讀知識,擁有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理論。教師可以站在一定高度對學生的誦讀行為做出較為客觀、理性、全面的評價。加上在指導經典誦讀活動方面,要比其他評價主體具有更為豐富的經驗,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教師評價。
2.學生評價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逐漸認同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色。因此對于自己的誦讀行為,學生自己可以做出自我評價,從而在不斷反思中學會自我肯定和正視自己的不足。此外,還可以進行同學互評。作為小學生,他們擁有獨特的視角,有時他們所關注的東西正是我們成人所忽視的。此外,在日常的誦讀過程中他們也會互相評價對方,因此已經有了豐富的評價經驗。
3.家長評價
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讓家長對學生的誦讀活動展開評價,有利于增強結果性評價的真實性和豐富性。如學生在家里進行誦讀的活動,家長完全可以做出評價,以豐富對學生做出的終結性評價。家長的參與也容易激起學生參與誦讀活動的興趣,因此我們積極鼓勵家長參與到終結性評價當中來。
(二)評價的方式多樣化
在小學經典誦讀評價方式方面,我們非常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即要根據小學生喜歡比賽的競爭心理而采取集體誦讀比賽的評價方式,還給個性化誦讀活動安排了個性誦讀展示的評價方式。個性化誦讀評價方式的使用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學生堅持經典誦讀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在一定階段學生通過經典誦讀活動是否提高了能力、發展了思維、豐富了情感世界。如我們可以給學生一個為詩詞配旋律并吟唱的機會,抑或將經典誦讀內容中深奧的哲理故事變成現代情景劇進行表演。
此外,我們還實現了評價標準的多維化,對誦讀過程評價標準的多維化體現在誦讀是否流暢、誦讀是否有感情、誦讀的語調是否正確等層面;而對于誦讀結果評價標準的多維化則體現在誦讀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從而實現了更為客觀、真實地評價經典誦讀活動。
在小學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往往因為缺乏一個行之有效的評價模式,而使活動變得流于形式,致使原本為學生生命奠基的經典誦讀活動反而變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從而嚴重挫傷了師生參與經典誦讀活動的積極性。為此,我們構建了小學經典誦讀評價模式,從而有效推動了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使全校師生在科學合理的評價引導下不斷豐盈精神境界,實現人格的優化;在問題發現與解決的過程中,發展情感、端正態度。本文從多維視角構建了立體化的評價模式,包括小學經典誦讀內容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這些是我近年來探索實踐的經驗所得,為小學經典誦讀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實證借鑒。
參考文獻:
[1]陳吉榮.檔案袋評價在經典誦讀活動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2]張世平.經典誦讀:中華文化融血脈、入基因的工程[J].語文建設,2018(34):4-7.
[3]劉紅霞.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3):173-174.
[4]王群,田立君.學生發展性評價的實踐探索:以“國學經典誦讀”課程評價為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0(12):60-62.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