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敏
摘 要:在高中數學學習階段,數學作業的設計是數學教師備課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和繼續,數學作業布置的有效性能夠直接關系到數學學科教學質量的高低。因此,如何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特征布置數學作業是廣大數學教學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簡要分析當前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并探究如何將高中數學作業設計多元化,體現藝術性和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作業設計;多元化策略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高考人才培養方案在逐漸完善,高中數學教學也迎來了教學改革發展的重大契機。新課程的教學改革明確了當前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方向,數學是高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高中數學的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都過于單一化,間接地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與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這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一對矛盾,解決這個矛盾就成為數學教學中十分緊迫的問題。因此,高中數學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作業任務,使學生在練習鞏固的過程當中強化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提高高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當前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常常會局限于學科內容的知識范圍,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和學習成績,但是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沒有開闊學生的視野。一方面,數學作業的形式較為單一,數學教師往往會根據學科重難點知識設置問題,還有部分教師直接給學生布置課本后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往往不符合學生學習的情況和規律,形式也相對單調,會使學生的思維嚴重僵化。另一方面,高中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完成作業的習慣,高中生對待作業還存在應付、抄襲的現象。由于教師布置的作業量較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也難免出現應付的現象。總之,這些消極的數學作業設計現狀都間接地阻礙了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有效促進高中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策略分析
1.設計分層型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設計高中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而設計分層型作業,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一方面,教師可以對預習作業進行分層。學習較好的學生不但通過預習作業來內化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同時還要對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進行充分的延伸和拓展,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而中等學生就需要理解本節課講解的知識點,并且整理相關的公式和定理。而學習稍差的學生只需要結合自身情況總結出知識點即可。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引導每個小組都對每節課設計出不同類型的課后作業。基礎鞏固型作業、能力提升型作業以及拓展探究型作業。學習較好的學生應該全部完成這三類題型,還可以對尖子生設計一些拔高的題型,比如高考真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得到鍛煉,同時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力,體現了作業設計的多元化。
2.設計活動型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型作業是促進學生知識、情感以及態度積極發展的一種數學作業,同時也是數學課堂走向生活的渠道,學生在完成活動型作業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通過親身經歷和動手操作強化自身的數學能力,還能夠有效地發展自身的創新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解正余弦函數的圖像時,可以在課下事先讓學生模擬一個有關正余弦函數圖像的模型。可以先做一個錐形的漏斗,然后將漏斗掛在一個架子上,在露頭中裝上細沙,同時漏斗下面墊一個紙板,這樣就很快地做成一個簡易的簡諧振動裝置。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將漏斗拉離平衡位置然后放手同時拖動紙板,在紙板中就會畫出“正弦函數”的圖像。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課下對課堂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作業設計的藝術性。
3.設計合作型作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
設計合作型作業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學生在完成合作型作業任務之后,不僅可以經過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還能夠增強自身的團隊責任意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完解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后,可以給學生布置合作型作業任務。讓學生在課下通過小組合作設計一個測量樓高的可行方案,同時,再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各個小組都會制定不同的方案,由此產生的結果也會有較大的誤差。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讓小組之間根據作業問題進行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出產生誤差的原因,如何有效地減小誤差。合作型作業模式過節給所有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還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促進高中數學作業有效性的實現。
總之,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側重突出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和藝術性,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實現數學作業的多元化設計。
參考文獻:
[1]焦永奎.高中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的藝術性和有效性探究[J].教學研究,2017(12):12-13.
[2]王變麗.高中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探究[J].教學實踐,2018(2):23-2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