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芳艷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情境;實際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69—01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如何結合生活實際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正確認識數學,對數學知識產生強烈的興趣,這是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是數學知識產生的大背景,只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放入生活這個大背景中,才能真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教學時,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和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獲取知識和數學技能。
例如,教學“商的近似值”一課時,就可以創設小明生日會的情境:小明的同學要在他的生日派對上玩游戲,從而提出分組的問題。全班有45人,每組6人,大約可以分幾組。當學生列出式子算出答案45÷6=7.5(組)≈7(組)后,引導學生說出根據四舍五入法求出商的近似值,教師進一步引導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利用商的近似值來解決問題,如果所有商都用四舍五入來求都行嗎?從而引出課題近似值的實際應用,為學習新知識“進一法”打好基礎。實踐證明,這樣的生活情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深刻理解。
二、巧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師再也不能在課堂教學中沿用以前一本書、一張黑板、一支粉筆的教學方法了。要擺脫照本宣科、一講到底、滿堂灌輸的教學方法,緊跟新課標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并適時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把生硬的課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使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理解。
比如,教學“三角形”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什么是三角形,教師完全可以把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讓學生動手制作三角形。在這個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合理制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三角知識的欲望。實踐證明,學生在制作三角形的過程中,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了三角形的相關知識,同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是一門基礎的工具學科,我們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數學知識,加之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利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因此,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在教學有關“利息”的知識之后,筆者就給學生設計了一個趣味性的課外作業,讓學生以儲戶的身份,了解當前銀行現在的存款利率。之后讓學生計算自己有多少壓歲錢,存到銀行后一年能收到多少利息,再比較哪家銀行的利率高,把自己的壓歲錢存進去后收獲更大。通過這樣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生不但對銀行存錢、利率這些知識點更加了解、熟悉,而且提高了操作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提倡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適時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拉近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教學,不僅活躍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實現了數學教學的目的。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