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騰云
摘 要:在《教育漫話》一書中,洛克從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闡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其中對兒童德行的養成尤為重視,他強調德育要及早開始,尊重兒童的天性,通過不斷練習,使兒童逐漸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著不重視道德教育、方法不當等問題,根據洛克的思想,可以從重視德育、改變方法、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等方面著手,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改進家庭教育。
關鍵詞:洛克;德育思想;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6 — 0144 — 03
約翰·洛克出生于17世紀,是英國著名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思想家。〔1〕其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教育漫話》一書中,他強調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的力量比別的事情的影響都大”。〔2〕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分為三個部分:體育、德育、智育,而德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將培養一個人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雖然今天的時代背景與他所處的時代不同,但他的很多德育思想對現代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
洛克認為德行是紳士教育的靈魂,其他的一切教育都要以此為基礎,他指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3〕“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越容易”。〔4〕因此,他強調道德教育,總結青少年應該具備的德行,并探索利用各種教育技巧,將這些德行根植到青少年心里。
(一)道德教育的內容
洛克認為,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一個人的理智、智慧、禮儀、堅忍、誠實、公正等品德,一個人有了這些品德,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才能得到幸福生活。理智是其中最基礎的道德品質,一個人必須有克制自己欲望的能力,“要能不顧自己的傾向而純粹順從理性所認為最好的指導”,〔5〕否則就只能變成欲望的奴隸。智慧則是指青少年要有處理各項事務的能力,懂得人情世故,富有遠見等。對于禮儀,洛克認為它對于美德的養成和促進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他指出:“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但是使它們生出光彩的則是良好的禮儀”。〔6〕洛克強調兒童一開始就應該懂禮節,有禮貌,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同時,洛克要求兒童必須要有堅忍勇敢的品質,在危險或災禍面前能夠保持冷靜,運用理智,勇敢面對。另外,撒謊是不允許的,洛克認為撒謊是一種極壞的品質,是很多不良德行的根源和掩飾。
(二)道德教育的方法
1.及早練習,養成習慣
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極小的時候便開始管教,如果對孩子小時候的行為不加注意,以他們年紀小為理由放縱他們的行為,等到年長再去改變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如果青少年小時候沒有學會克制欲望,那么“一旦長大成人,到了自己能夠運用理智的時候,他也是很少會去服從自己的理智”。〔7〕因此,洛克提出德行教育要及早開始,從兒童剛有知識,剛能懂事的時候著手,使他們不斷練習,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免于不良習氣的侵染。道德習慣一旦養成,兒童便在不知不覺中具備了良好的德行。習慣需要靠不斷的練習才能形成,洛克認為不需要給孩子定太多的規則,只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指導,讓他反復去做,直到做好為止,“一種動作經過多次練習,可以在他們身上變成習慣”。〔8〕
2.獎懲有術,賞罰有度
洛克反對溺愛,認為被溺愛的孩子會從小養成極難改掉的惡習,他們不會克制自己的欲望,習慣于支配一切事情,一旦長大成人,種種不良行為隨之浮現。但同時洛克也反對盲目的體罰孩子,認為這種管教方法會使孩子養成一種奴隸式的脾氣,變得更加叛逆。獎勵也應該慎用,因為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其實也在無形中主張了兒童的欲望。洛克指出“身體上的痛苦與快樂被人用作支配兒童的獎勵與懲罰,結果是不會好的”。〔9〕因此,必須合理的進行獎勵與懲罰。首先,在兒童的不良傾向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加以重視,采用比較溫和的方法加以矯正,讓他感到羞愧,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不能不采用鞭笞的時候,應該將懲罰進行到底,直到他們真正從內心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使他們記住教訓。其次,用兒童心愛的事物獎勵他們的良好德行,這樣更能促使兒童注意自己的行為,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不能作為一種交換條件。第三,洛克指出,在決定獎勵或者懲罰的時候,需要考慮兒童的自然天性,并指出“凡是適于他們的年歲的愚蠢和幼稚的舉動,都應該被許可”,〔10〕“只要里面沒有驕傲與天性不良的跡象,都是可以原諒”。〔11〕所需要注意的只是他做錯事的根源和可能養成的習慣,對于他們無意造成的損失,溫和指導一番就可。
3.榜樣教育,輔以說理
洛克說,“與其依從規則,不如根據榜樣”。〔13〕榜樣教育是一種溫和有效的教育方式,且兒童易于接受,因為兒童愛模仿,他們的舉止大部分都是模仿來的,很容易受周圍人言行的影響,因此洛克指出“在各種教導兒童以及培養他們的禮貌的方法中,其中最簡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他們應該做或是應該避免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眼前”,〔14〕與此同時,還應該對他們講明這些行為正確或者錯誤的原因。因為“榜樣”對兒童的巨大影響,洛克非常重視父母和導師的言行舉止,主張父母不愿意兒童做的事情,便一定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做,做導師的人也應該隨時隨地都有良好的教養和舉止。因此,洛克也在文中一再強調要慎重的為兒童選擇導師。
(二)現代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道德教育不受重視
據調查,超過一半的父母期望子女將來從事腦力勞動。他們重視分數,將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進步的主要標準。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長久以來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我國的應試教育傾向也難辭其咎。考試、升學幾乎成了學生接受教育的唯一目的,周末不再是孩子的放松休閑時間,而是被奧數班、英語班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所充斥。家長把孩子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判他努力與否的標準,而對于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等則漠不關心。這種教育傾向一方面使孩子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下疲憊不堪,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孩子的性格和價值觀念,有些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叛逆,有些則成了有學無德之人,洛克也說過,學問高而德行很低的人對社會的危害是很大的。
2.不當的教育方法
由于大部分家長都沒有受過專業的教育訓練,他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育方式不是過于簡單粗暴,就是溺愛過度。有學者把現在社會上的家庭教育方式劃分為三種類型:溺愛型、專制型和放任型。溺愛型的家長把孩子作為整個家庭教育的中心,對他們百依百順,滿足他的們一切需求,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視而不見,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生存能力極差,同時性格極為自負,任性妄為。專制型的家長則對孩子實行嚴厲的管教,動輒打罵,“虎媽”、“狼爸”式的管教方式可能會使孩子取得不錯的學習成績,但在孩子的心理或道德方面上是否埋下了隱形炸彈我們不得而知。放任型的家長則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漠不關心,不過問孩子的生活或學習,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也不批評教育,久而久之,小錯演變成大錯。這些不當的教育方式無不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養成,甚至成為現在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誘因,因此必須加以重視,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3.不良環境的影響
環境的影響包括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健全的心態。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兒童成長的家庭氛圍不是很好,有些家庭的父母因為性格或者其他原因,經常吵架,甚至是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鬧,潛在中對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留守兒童和隨遷兒童的規模也很龐大,根據教育部2018年8月發布的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發現,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分別為1897.45萬人和1550.56萬人。〔15〕這部分兒童所面臨的家庭環境是復雜的,家庭教育情況不容樂觀。
面發展。
(二)剛柔并濟,掌握科學教育方法
洛克非常注意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方法得當,才會事半功倍。對于家長來說,首先,要尊重孩子,了解他們的天性特點,允許他們有兒童該有的自由。第二,經常和孩子交談,這樣既可以了解他們的想法,也可以降低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在交談中受到教誨和啟迪。第三,寬嚴結合,合理的運用獎勵和懲罰。對于天性還很不成熟的孩子,家長要學會包容孩子所犯的一些小錯誤,但對于一些原則性的問題,用洛克的話說,就是那些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和德行的行為則必須嚴加禁止。第四,充分利用榜樣教育,家長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其次利用電視、書本、鄰居、同學等生活中的好壞榜樣對孩子進行教育,向孩子說明他們的優缺點,引起孩子的注意和思考,使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親身實踐,通過練習,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當然,洛克也說過,不可能有一種教育方法適合任何一個孩子,因此,家長必須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同時學習相關的科學教育知識,找到合適的教育方法。
(三)注意言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洛克認為,兒童的模仿性極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模仿的對象,因此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德育有很大的影響。張文質曾經說過,在不健康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學校想要改變他是很困難的。因此,家長必須注意為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首先,家庭成員應該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日常生活中和諧相處,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同時與鄰里保持良好的關系,互相幫助,為孩子做好表率。其次,父母應該注意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比如早睡早起、講究衛生、勤儉節約等,這些需要各個家庭成員共同實踐,否則孩子便有了充分的理由不遵守這些規則。第三,對于留守兒童或者流動兒童等特殊家庭的父母,他們應該盡量多跟孩子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四)及時溝通,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洛克指出,教育要有一致性,雖然他指的是父母成員之間對兒童教育的一致性,但這種觀點同樣適用于今天的家校溝通。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該相一致,兒童如果在學校與家庭學到兩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準則,他們在困惑的過程中可能會走向雙方都始料不及的結果。因此,家長必須與學校保持溝通,了解學校教育對孩子的要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環境,與教師就雙方教育方面的困惑與矛盾進行交流,使孩子朝著共同的方向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張斌賢.外國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8:233-235.
〔2〕〔3〕〔4〕〔5〕〔6〕〔7〕〔8〕〔9〕〔10〕〔11〕〔13〕〔14〕(英)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 傅任敢,譯.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9,114,49,19,68,21,36,31,57,
42,41,59.
〔12〕李楠.中國有多少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EB/OL〕.(2018-08-15)〔2019-03-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08873715279545479,2018-08-15.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