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
【摘 要】在當代社會,將工匠精神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結合,在發揚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建立學生社會責任感,創設學習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提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水平。培養高職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高職學生實現教育價值的目標。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
當代工匠精神是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加強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培育高職學生中的工匠精神,促進社會責任感。當代高職學生普遍對工匠精神認可,工匠精神和高職社會責任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呼吁工匠精神。高職院校以工匠精神為核心,需要加快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更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習得工匠精神,踐行高職社會責任感。
一、當代工匠精神和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狀
當代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品質,在職業價值中體現社會要求,社會責任感是在知識文化的基礎上的一種精神文化,高職社會責任感是社會對自己與他人、社會與團體的精神。高職學生需要以良好的技能發展工匠精神。在教學過程中,高職院校需要加強自身責任感,提高自身綜合能力。工匠精神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的競爭力,有利于提高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的發展。當代工匠精神需要堅持道德原則,將當代工匠精神落到實處,給高職社會責任感注入新鮮的思想內容。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創新工匠精神,培養高職社會責任感,堅持理解工匠精神,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社會責任感中,正確認識工匠精神對高職社會責任感的價值,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思想內容。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工匠精神”貫穿教育教學整個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引導工匠精神與活動技能有機結合。高職院校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培育工匠精神,真正營造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高職院校需要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感。在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發展,發展當代工匠精神,促進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將當代工匠精神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豐富當代工匠精神內容,為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更好的教育方式。當代高職學生需要從社會發展中學習新的理念,發展一定的創新精神。當代高職學生是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體,高職院校需要充分培養高職生工匠精神的潛力,提升高職學生對社會責任的幸福感[1]。發展當代工匠精神,培育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這兩者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工匠精神的發展有利于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高職學生發揚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中,創新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實踐活動對于提高高職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工匠精神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2]。在提升工匠精神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社會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促進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
二、當代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研究策略
(一)創設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
高職學生應該遵守規律,需要將社會責任感與工匠精神結合,創設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高職院校要培養社會責任感,將當代工匠精神納入學生責任感內容中,引導高校團隊體會當代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對學生進一步加強社會責任感[3]。高校需要在社會主義發展中,體現工匠精神,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再次,高校要積極發展網絡平臺。高職院校需要抓住機會、培育創新精神、推動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發展。工匠精神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是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培育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研究工匠精神和高職院校社會責任感,有利于為社會培育全新的發展理念,遵守教育教學規律,將社會責任感與工匠精神有機結合,有利于創設良好的環境。
(二)根據規律發展工匠精神
高校需要通過教學實踐,將高職院校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激勵學生以工匠精神為例,務實高校學生自身技能,優化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營造高職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氛圍。在“工匠精神”中,引導高職學生接受工匠精神教育,培養學生工匠精神,進而提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實踐能力。將工匠精神作為重點,全力增強高校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踐行工匠精神的積極情感和自愿意識,為促進良好的工匠精神奠定基礎,加強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研究,根據學生發展規律。將工匠精神和高職社會責任感結合,增強學生主動性與教育性,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提高高校教書育人的效果,將工匠精神滲透在教學資源活動中,完善管理制度、更新教育教學方法。高職院校需要通過好的榜樣將工匠精神與責任感融合起來,在高職院校中,引導高職學生履行責任義務,構建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平臺。
(三)在實踐教學中強化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育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需要將工匠精神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實踐教育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提高認識,正確認識高職院校對培育工匠精神的價值。高職院校在指導思想上,需要從高職教育發展規律出發,深化高職院校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為培育工匠精神打下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需要強化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從內心熱愛本職工作,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展現出高度的敬業精神。高職院校需要加強課程,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積極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學。將工匠精神融入整個高校活動過程中,努力推動工匠精神創新。深化改革,營造一種濃厚的氛圍。基于工匠精神推動校園創新,改革和完善教學內容,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
(四)運用工匠精神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工匠精神資源,加強對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從而使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結合,在高職院校中,加強工匠精神文化建設。高職院校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在自身文化實力構建過程中,發揚工匠精神。高職院校需要提高自身社會責任感,以工匠精神為重點,強化高職學生責任感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培育“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中,將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融合,以高職教學過程為中心,在高職院校中引導學生,做好學生工匠精神的引導者。通過高職教學過程,將高職工匠精神滲透在高職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高職實踐活動,增強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將當代工匠精神滲透在高職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增強工匠精神認同感,創建活動開展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在校園內形成宣傳工匠精神的氛圍,尊重工匠與社會責任感結合。
總之,培養高校學生工匠精神,組織學生走進社會,宣揚工匠精神和高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將工匠精神培養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中。高校將工匠精神具體到日常教育過程中,細化到學生行為管理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作為重要的標準,激勵學生向工匠精神榜樣學習,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工匠精神養成的作用,推進工匠精神進入教育教學過程,高校將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作為培育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與高職社會責任感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安曉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融合[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25(3).
[2]安曉玲.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融合[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17,(3).
[3]芮明珠.略論當代工匠精神與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