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平
摘 要:歷史知識體系建構,是指以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原則,根據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紛雜煩瑣,孤立無序的歷史知識有機整合,形成脈絡清晰,結構嚴謹的歷史知識網絡框架。在歷史教學中,建立歷史知識體系,理清歷史脈絡,對于學生了解歷史史實,理解歷史事件的前后聯系,潛移默化地形成科學的歷史思維方式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知識體系建構;研究過程
一、研究主題與內容
歷史是維系一個民族存在的重要條件。國內史學教育專家趙亞夫先生認為,“歷史教育既是綜合的人類文化的‘傳承者,又是人類文化的‘解釋者。歷史教育能夠幫助人民有智慧、合乎理智地解釋人類文化的影響與真諦,培養人們共同生存、共同發展的態度。”歷史所傳遞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歷程。當今世界經濟風起云涌、風險挑戰凸顯,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因此,歷史學科的教育更要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設,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培養現代公民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感。
《冷戰》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6課的內容,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述冷戰時期的基本史實:冷戰的發生、德國的分裂和北約與華約的對峙。通過學習本課,學生能增強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意識。而且,對學習接下來的知識起著鋪墊作用。
二、課例研究過程
(一)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完中國歷史的相關內容,具備了一定的接受系統知識、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對世界歷史,他們更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饒有趣味。為幫助學生學會全面、深刻地看問題,在本課內容的處理上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史實,精簡抽象理論,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
1.觀看微課預習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安排學生利用平板觀看微課預習。當前的初中生都喜歡看電子產品,5~10分鐘的微課畫面,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能了解歷史事件的過程,并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把不懂的問題留到課堂上討論和處理。這樣既節約了課堂時間,又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教學容量,增加了學習中師生、生生的互動,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水平,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課堂教學
(1)導入新課
在本課的導入中,我選取了最新的時政新聞。2019年2月27-28日,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和美國總統的第二次“金特會”在越南河內舉辦,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之一的朝鮮,和作為當前世界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雙方的領導人在會晤中微笑握手。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握手微笑的場景在二十多年前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原因何在呢?通過這樣問題設置又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有利于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2)教學過程
按照教材的脈絡,我把整課內容劃分為四大板塊:何為冷戰、為何冷戰、冷戰的表現、冷戰的影響。
第一、分析何為冷戰,即冷戰的含義。從冷戰的時間、對象、方式等方面來認識冷戰:冷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40多年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的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
第二、分析為何冷戰,即冷戰的原因。展示史料,分別認識戰后的美國和蘇聯。引用史料,能使學生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戰后的美國:
材料一:如下表
材料二:美國在世界上處于領導地位。……愷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六、拿破侖和其他任何一個偉大的領袖所擔負的責任,都不能同美國今天所擔負的責任相比擬。
——美國總統杜魯門
戰后的蘇聯:
材料一:二戰后,蘇聯的西部邊界大大向西推移,還在東歐國家建立起與蘇聯類似的社會制度。蘇聯以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力量雄踞歐亞大陸,堪與美國平分秋色。1949年成功制造出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蘇聯成為戰后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大國。
材料二: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了:無論誰占領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強加它自己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別的情況。
——蘇聯領導人斯大林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不難概括出冷戰的原因:二戰后,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于世界第一位,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而強大起來的蘇聯,妄想稱霸世界,也成為美國稱霸的障礙。
第三、分析冷戰的表現,包括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
材料一:(世界已經分成兩個敵對營壘)“幾乎所有國家必須在兩種生活方式中挑選一種”一種是“自由制度”,一種是“極權政權”。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
今天希臘這個國家的生存,受到共產主義的嚴重威脅……正如希臘的情形一樣,如果土耳其要得到它所需的援助,就得由美國供給它。我們是能夠提供那種援助的唯一國家……
──1947年3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
戰時,要保持團結并不太難,因為有一個打敗共同敵人的目標,這一點誰都清楚。艱難的工作在戰后,那時,各種不同的利害關系往往會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爾塔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和平是不會有的。蘇聯人民必須對戰爭有所準備。
——斯大林
材料二: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
材料三:任何一個成員國如果受到武裝攻擊,締約國將作出集體反應;各締約國決心維護共同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
——《北大西洋公約》
如果在歐洲發生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對一個或幾個締約國的武裝進攻,每個締約國應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以一切它認為必要的方式……立即對遭受這種進攻的某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給予援助。
——《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請學生結合史料及教材內容,思考如下問題:①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其主要內涵是什么?②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這是否是真正慷慨的善舉呢?③在軍事上成立了什么組織來對抗蘇聯,它的成立有什么特殊的意義?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美國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的歷史問題分析能力。
最終,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可以用表格形式歸納出冷戰的三大表現,如下表:
第四、分析冷戰帶來的影響。展示數據史料:美蘇爭霸期間兩國在戰略核武器、常規武裝力量方面的軍備競賽。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冷戰》后,甲同學說:“兩強對峙,誰也不敢打,維護了世界和平。”乙同學說:“兩強對峙,把世界推到戰爭邊緣,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你覺得他們的話對嗎?試結合史實加以評析。通過討論分析,增強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觀察能力,深刻認識美蘇對抗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樹立和平與發展的理念,從而完成本節課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課堂改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第一次課堂實踐
在第一次教學實踐結束后,同科組的老師對課堂作了中肯、詳細、全面的評價。這節課教學目標簡明扼要,思路清晰,史料運用充分。教學環節設置恰當;問題設置層層深入,學生易于理解消化解決問題。方法規律總結指導有度,學生能及時總結,內化知識。但同時有個別地方需要改進:
1.課堂節奏前松后緊,建議刪減不重要的一些內容和圖片,如“德國的分裂”內容中關于柏林墻的圖片過多,可作刪減。
2.“學習探究”欄目設計的問題,不應該每一個都采用“合作探究”的模式,應該積極為學生搭建“上坡”平臺,幫助學生即時生成。
3.遺漏了“冷戰開始的標志”“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知識點的強調,影響了后面的探究,浪費了時間。
4.筆記時間過多,建議精簡筆記。
(二)第二次教學實踐
針對第二次教研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在第三次上課時,做出了相應的調整,教學過程明顯流暢,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建議將“德國的分裂”內容往后調,分析完冷戰的三大表現后,再講“德國的分裂”;
2.課堂時間分配欠科學,建議在分析“冷戰的影響”課堂互動環節多給時間學生思考、討論。
3.要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講課的深度可延伸。
4.教學語言不精煉,尤其是第一個環節不應超時,“點撥”的藝術修養還要加強歷練。
四、研究成果及反思
(一)研究成果
由于初中歷史課時比較緊張,在翻轉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微課,安排時間給學生做好預習,利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提前了解課程內容,提出質疑,帶著問題進課堂。
初中生接觸的歷史內容時間跨度大、范圍廣,古今中外,上下幾千年,在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把繁多復雜的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也是培養中學生歷史科學能力和歷史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分析整合教材,注重對現有教材知識的刪減補充,突出重點,構建經緯分明、橫縱結合的歷史知識框架。
(二)反思
初中生喜愛具體的、直接的、新鮮的事物,因此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翻轉課堂,有著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獨特優勢。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構建知識體系整合學習資源,最大限度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中要堅持“論從史出”,合理運用史料教學,科學設置問題,要引發學生的思考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教師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結合歷史學科的實際,潛心研究教材,科學規劃教學程序,深入淺出,系統條理,把方法教給學生,才能使學生真正愛上歷史,學好歷史。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