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教育 ? 經典誦讀 ? 學科整合 ? 策略研究
古詩詞作為推動我國歷史文化長河的不竭動力,以其獨特的包容性使不同文體呈現出百花爭艷的局面。經典的古詩詞不僅能夠洗滌人們的心靈,還能在怡情養性的同時,幫助人們體會到人生的真諦。對于天真爛漫又不諳世事的小學生來說,在課堂教學與課下活動學習經典詩詞,不僅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以及記憶能力,還能在培養其朗誦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進行對文學素養的積累。所以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需要注重對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與多學科的整合提升課堂教效率與質量,以期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當前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誦讀教學活動的認知偏差
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學校加強對學生古詩詞積累的重視,因此不少學校都會開展一些誦讀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想要學生能夠真正的喜愛古詩詞,學校還是需要以語文教學活動為基礎,而不是為了一味貼合新課改要求而設置一些徒有其表的活動。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會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提升學生考試成績中,認為對于課內古詩詞只需要記住重點詞句應付考試就可以,所以將原本屬于學生誦讀詩詞的時間,挪用為講授其他重點內容的情況。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正是愛玩鬧的年紀,在學校學習一天后放學回家只想著怎么玩耍,根本不會考慮到利用閑暇時間對經典詩詞進行誦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誦讀活動根本無法順利進行。
(二)教學活動的形式單一
通常來講教師進行誦讀教學活動時,受傳統教育觀念通常以自身作為教學主體,對教學方式也沒有創新,經常是教師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的方式完成誦讀教學任務。同時,教師常以嚴肅刻板的形象出現在課堂教學上,企圖以這種方式進行課堂紀律的維持,督促學生認真聽講教師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方式,不僅嚴重打壓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在沉悶枯燥的課堂環境下,對課堂效率的提升起到嚴重的阻礙作用。另外,漢語作為學生的母語,對于與生俱來就會的語言,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時多少會顯得有些漫不經心。經典誦讀活動目前并沒有正式被語文教學重視,因此在缺乏合理的教學方式與評價中,對于教學成果的經驗與總結仍是空白,因此更難推行經典誦讀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二、誦讀教學的重要作用
(一)幫助學生積累語文素養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能夠擁有基礎、穩定且能夠符合時代發展的情感觀念、學習能力、特長技藝以及知識積累的語文素養,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道德修養、個性品格、學習習慣以及思想情感進行綜合評價。經典詩詞作為推動我國歷史文化長河的不竭動力,因此有效的經典誦讀教學可以對學生情感表達、語文素養以及讀寫能力進行提升,并在誦讀中可以積累大量的生僻字詞與經典的詞句。同時,學生在大聲的誦讀中,不僅更加容易加深對詩詞內容的記憶,也可以對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好的鍛煉。學生在誦讀各種詩詞的過程中,通過對誦讀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會逐漸的體會到古代先賢在詩詞中蘊含的或豪放、或憤慨、或婉約以及或激昂的思想情感,從而使學生在體會到各種人生真諦的同時,完成對自身語文素養的積累。
(二)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
中國文字主要有三美,謂:形美、意美與音美。而以文字所構成的經典詩詞,也同樣具有:聲調的韻律美、表達的境界美以及詩詞的結構美的特點。所以小學生在參與課堂誦讀活動時,對思維認知以及審美能力并未完善的小學生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能夠幫助學生在每一次的誦讀中,體會到經典詩詞的所描繪的意境與畫面,因此在進行課堂學習活動時,不僅可以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在激發學生誦讀積極性的同時,逐漸對自身審美能力進行有效提升
(三)幫助學生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
作為反映民族社會意識以及思想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既是由民族文明蛻變而成民族特質,又是對詩、詞、曲、賦的總體表征。所以學生在誦讀經典詩文時,既是能夠體會到傳統文化的燦爛輝煌,又能在傳頌千百年間的浩然正氣中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是熱愛祖國的具體體現,更是弘揚我國文化底蘊以及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三、小學經典誦讀多學科整合的教學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將各學科與語文教學進行聯系。所以在經典誦讀教學活動中與各學科知識相連,不僅可以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改變語文課堂誦讀教學內容枯燥,從而完成對教學質量的保證。
(一)與音樂課程的整合
小學音樂課程作為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關鍵學科,不僅是培養學生基本樂感的基礎,也是提升其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將誦讀活動與音樂課程進行整合,可以使學生在潺潺的音樂聲中,更好的體會到經典詩詞的韻味。所以教師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時,可以配以相關的《高山流水》、《彩云追月》、《平湖秋月》或《平沙落雁》等民族樂器演奏的純音樂,在學生誦讀的同時既能感受古代詩詞所描繪的景象,又能感受到音律的美感。另外,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播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人面桃花》、《胭脂淚》、《虞美人》等為著名詩詞編曲的現代歌曲,使學生可以在朗朗上口的現代歌聲中,不由自主的完成對經典詩詞的背誦。
(二)與英語課程的整合
雖然語文與英文同屬于語言體系,教學目的都在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實踐運用能力,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有很大的共同之處。例如馬致遠的《秋思》用英文翻譯,可以表示為“《秋思(Autumn Thoughts)》 ,枯藤老樹昏鴉(Over old trees,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小橋流水人家(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古道西風瘦馬(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夕陽西下(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斷腸人在天涯(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對兩種語系在對比中,尋找語系共同之處的同時,感受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所在。
(三)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數學與語文課程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學科,因此在經典誦讀活動中進行對數學課程的整合,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山村詠懷》“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向學生用飽含趣味的數字展現出寧靜的鄉村生活;《雪梅詩》“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梅中都不見。”整首詩都是在用數字表示雪花的數量,為學生展現出在梅林前雪花紛飛的美麗景象;《高僧晚歸圖》“一花一柳一點磯,一抹斜陽一鳥飛。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黃葉一僧歸。”作為一首有名的數字詩,巧妙的用了十個“一”來展現僧人晚歸的場景。詩詞中所蘊含的趣味數字,使學生在誦讀時可以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思考,既鍛煉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又能在激發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同時,提升學習能力以及文學素養。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以及學習能力的基礎,而經典誦讀教學活動則在此基礎上以其獨特的重要性,對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在小學經典誦讀教學活動中與多學科進行整合,不僅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推動我國小學教育事業未來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蔡蔚書.智慧課堂與小學學科整合[J].科技視界,2018,(36):181-182.
[2]李欣欣.小學多學科主題式整合課程實施的困境與突破[J].中小學管理,2018,(12):42-44.
[3]武海霞.多媒體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實現及價值探析[J].成才之路,2018,(33):26.
[4]木塔里甫.淺談教師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8,(21):446.
[5]陳煜祥.強化學科內在整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J].華夏教師,2018,(31):10-11.
[6]王琳琳,楊明全.非正式環境下的學習與學校課程的有效整合[J].教育科學研究,2018,(10):59-63.
(作者簡介:王璐,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一只船小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