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小學教育 ? 養成教育 ? 生活行為習慣
語文來自生活,而升華于生活,它不僅僅涵括現在當今的生活和文化,而且能覽古通今,是我們得以窺見前人生活的一扇窗戶,而通過閱讀,則能使學習者不局限于眼前的世界,立足現在、通曉歷史且放眼未來。學者王充曾言:“知古不知今,謂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課外閱讀這一命題,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得到教學者的重視。
一、探討課外閱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課外閱讀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感性思維和同理心
相較于注重培育學生邏輯思維的數學學科而言,語文的課外閱讀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感性思維和同理心。[1]首先,課外閱讀的涵蓋面廣,不僅僅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而且涵蓋歷史、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涵蓋現今所處的生活,而且有對過去的記錄和對未來的暢想;不僅僅有對實際生活的記錄,而且有對虛擬童話世界的暢想。學習者通過課外閱讀能夠彌補自身生活經驗的不足和缺陷,領悟創作品中所蘊含的作者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培育學生的感性思維及同理心。
(二)課外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擴大識字范圍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識字認字是教學任務和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僅僅依靠教材內的生詞練習還遠遠不夠,因此課外閱讀便是一個學生獲得更大詞匯量的良好渠道,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本,對不懂的生詞通過字典進行查閱,并記錄下來。[2]此外,課外閱讀具有豐富的內容,構建起了奇妙的世界,必定會吸引閱讀者的注意力,還能夠培育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使其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提高閱讀者的創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優秀的課外閱讀作品是創作者運用自身的創作素養立足于自身的生活實踐和寫作經驗創作出來的作品,它必定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有古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豐富的閱讀量能夠為寫作積累更多地素材,也是靈感產生的知識條件。[3]因此,在優秀的課外閱讀作品的熏染之下,閱讀者的創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夠得到改善和提升,能夠更好地積累素材,完成寫作的目標和要求。
二、課外閱讀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課外閱讀的選書層次性不強,目的性不明確
對于小學階段的閱讀者而言,課外閱讀的選書和推薦書籍需要更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一是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生理發育還未開始,對于世界的認知處于一種模糊的狀態,因此要根據學習者的特點來進行課外閱讀書籍的選擇。但是市面上的閱讀書籍良莠不齊,有優秀的名作也有粗制濫造的作品,而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往往會被質量不高但是娛樂性強的作品吸引注意力,這就會導致他們雖然在學習上保證了課外閱讀的時間,但是并不會取得預想的效果。[4]更有一些作品,借著兒童讀物的外皮,宣揚落后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于小學生的心靈反而起到誤導作用。
(二)未能建設良好的閱讀氛圍,閱讀者缺乏有效引導
未能建設好良好的閱讀氛圍也是在課外閱讀實施過程中常見的一點問題。一方面,是教師未能在學校建設良好的閱讀氛圍。部分教學者過度強調對于基礎知識的夯實而輕視了對素質教育、課外閱讀的重視,一味地注重應試教育而將課外閱讀書視為洪水猛獸,缺乏對課外閱讀書籍的正確認識,導致整個學校閱讀氛圍不強,學生只能進行死板的學習而非體驗性地在閱讀中培育良好素養。
另一方面,是在家庭和整個社會大環境未能建設好良好的閱讀氛圍。由于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多媒體手段的發展,電腦和電視以及移動手機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必備娛樂工具。和閱讀所能獲得的持久而深度的成就感相比,手機等電子產品所付出的成本低,而愉悅感短暫且容易,因此在很多家庭中家長不愿帶領孩子進行閱讀,而是督促孩子讀書,自己卻沉浸在網絡世界之中。小學階段的學生習得性強,耳濡目染之下也難以培養對于閱讀的興趣。
(三)缺乏明確對課外閱讀的實效性進行考察的機制
此外,課外閱讀也并非是作為一項硬性規范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強制性的實施,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它作為一項減輕學生課程壓力的任務,帶有主觀性和自主性,缺乏明確對課外閱讀進行考察的機制。教師只負責布置任務,而缺乏有效的評價和考核機制,家長也未能做好學生的引導者、管理者和監督者。
三、培育學習者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的措施分析
(一)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推薦和選擇讀物
在小學的初級階段(1-3年級),學習者對于字詞的熟悉度不高,對拼音的掌握能力有限,大腦對于圖形的感知力大于對文字的感知力,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推薦一些帶有拼音文字的繪本《安徒生童話》或者簡單的古詩詞如《唐詩三百首》,來讓閱讀者進行閱讀,激發其閱讀興趣。
而在小學的中高段教育(4-6年級),通過前三年的學習,學習者具有一定的生詞積累,對拼音的熟悉程度較高,文字感知力也遠遠大于之前,在這個階段,教學者就可以立足于課程知識所教授的內容,適當地推薦一些難度較高、需要具備一些能力才能閱讀的名著或經典著作,使學習者獲得更加廣泛的知識。[5]比方說,教學者在教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古詩二首”的蘇軾的《題西林壁》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蘇軾的其他著名作品,如《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也可以推薦中西方的名著,如魯迅的《阿Q日記》、《朝花夕拾》,高爾基的《童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等。
(二)加強對學校及家庭的閱讀氛圍建設
家庭和學校作為學習者的主要活動場所,對于學生的閱讀習慣形成具有獨特的作用。[6]學校布置任務,家長督促任務的完成僅僅在機械層面上保證任務的實施,而非真正地培育了一種使學生感到舒適的閱讀氛圍。因此,加強對學校及家庭的閱讀氛圍建設離不開學習者、教學者和家長的一齊參與和努力。
在學校層面,學校可以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定期舉辦讀后感征文大賽或者優秀作品朗讀比賽,并且設立相關的獎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在班級可以設立閱讀角,讓學生將自己喜歡的書籍帶到教室中來,與同學進行分享,并設立“圖書管理員”,對圖書角進行管理,也可以設立閱讀課,讓學生們自由享受安靜的閱讀時間。同時也應該注重課下交流平臺的設置,通過QQ、郵箱以及微信群等方式,教師可以將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分享,由家長傳遞給孩子進行閱讀。
在家庭層面,家長要起到引導作用而不僅僅是督促作用,應該劃定特定的時間與孩子一齊進行閱讀,而非一味讓孩子讀書而自己不思進取,要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等場所進行閱讀活動,督促孩子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并對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予以及時的解答,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培育閱讀時的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
(三)完善對課外閱讀的考察機制
在反饋方面,現行課外閱讀的考察機制具有靈活性,但是也容易導致家長包庇、學生濫竽充數、教師重視度不高的情況。因此教學者要立足于實際,建設并且完善對課外閱讀的考察機制。布置課程任務時不僅僅要劃定一定長度的閱讀時間,由家長進行簽字,而且要通過實質的方式來考察學生所積累的閱讀素材,以及所產生的閱讀感受。比如說,針對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回家閱讀特定的作品,如閱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并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讀后感,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讀后感來了解學生是否真實落實了閱讀任務,是否真正考察到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生詞摘抄、名句摘抄的方式來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涵蓋面廣泛,于學生的發展具有眾多益處,不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感性思維和同理心,而且提高了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擴大了他們的識字范圍,并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與此同時,要意識到課外閱讀仍存在著選材目的性不強、閱讀氛圍有待提升、缺乏明確的考核評價措施等問題,并采取相關有效措施彌補這些不足,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課外閱讀,培育優良的課外閱讀習慣,將課外閱讀和小學語文的學習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梁湘婷.繪本閱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7.
[2]王新瓊.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質量評價標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
[3]李超.小學中高年級繪本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4]袁聰維.小學中段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7.
[5]柳麗娜.小學漢語拼音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6.
[6]李慧.小學低段圖畫書閱讀教學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何鳳瑞,二級教師,2008年7月畢業于煙臺大學對外漢語專業,大學本科學歷,現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單位:兗州區漕河鎮談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