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具有奠基性的,它不僅在學生學習能力的初級階段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同時也為學習其他科目打好基礎。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模塊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較高的閱讀能力能夠促進學生對情感態度的感悟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相對于傳統教學過于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和應試教育思維,新課改背景下強調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對語文教育本質的回歸。而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值得教學工作者思考。針對此問題,教師可以從積累詞匯量,制定個性化閱讀材料和創新教學模式三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 ? 閱讀能力 ? 培養 ? 創新教學
一、詞匯量與語法知識的積累
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在于掌握的詞匯量還很少,這直接導致了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能有效獲取信息并且充分理解文章內容與情感思想。因此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還在于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和必要的語法知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詞匯量和語法知識的積累并不是死板的,不能為了積累詞匯量而積累詞匯量。應當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如果遇到了生僻字,最好把它們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來。學生自己積累下來的生字往往會更加用心地去掌握它,這樣也就避免了一味依靠老師教授而導致的學生缺乏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當然對于主謂賓、定狀補這樣的基礎語法知識,還需要老師在學生閱讀的同時加以講解,使學生的閱讀效果更佳。
二、制定個性化閱讀材料
每個學生都有學習進度的差異,老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安排單一的閱讀材料,一些基礎積累不足的學生便會覺得閱讀文章有些吃力,更有可能會使學生喪失閱讀與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在平時的閱讀布置中應當采用個性化閱讀的方式,針對每個學生的學情提供不同的閱讀材料。比如面對一些詞匯量比較少的同學,老師可以給他們提供比較有趣的,生字詞不太多的閱讀材料,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樂趣,進而愿意不斷努力增加他們的詞匯量和閱讀量,循序漸進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針對一些閱讀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可以在閱讀教材的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擴展性閱讀材料。比如五年級下冊的課文《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學生在學習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老師還可以為他們提供其他在《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片段,使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同時也獲取了更多歷史知識。不論針對基礎能力強的學生,還是針對基礎知識掌握稍有不足的學生,制定個性化閱讀的方式有效地使所有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學習和閱讀過程當中,體會閱讀的樂趣。
三、創新教學模式,提升閱讀興趣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僅憑借老師口頭講述很難達到使小學生一直保持注意力的效果。小學生對形象聲音等具象化的事物十分感興趣,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中,應當適當地引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使學生對文章中所描繪的景物有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文章時,一些同學可能沒有去過桂林,因此對桂林綺麗的風景沒有概念和印象,對于文字的描述可能也不能有效激發他們對桂林景色的想象。這個時候老師便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通過向同學們展示圖片和視頻,讓同學們對其景色有更直觀的感受,并且結合文字語言的描述加以體會,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加理解為什么桂林的山水如此令人向往。再例如老師也可以播放優秀的朗讀語音,讓學生認真聆聽朗讀內容以及感受情感,并在領會朗讀者抑揚頓挫間融合的感情的基礎上自我閱讀,通過示范和鍛煉學生的語感與情感領悟能力,培養他們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能夠帶著感情加以體會。
(二)情境再現,以實踐體悟情感思想
學生在積累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閱讀,其閱讀效率會提升不少,但是這不是閱讀的目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能否正確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和主題。因此為了在這一方面多加鍛煉培養,老師在引導他們自主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也應當提倡實踐。實踐就是使學生將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表現出來。老師可以設置活動課,鼓勵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用情景劇的方式將閱讀材料改編成劇本并親自表演。例如五年級下冊的選讀課文《一件運動衫》,老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改編劇本,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做針對性的輔導。在劇本創作完成之后將故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自主參與,學生不僅擁有了成就感并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對閱讀材料情感思想的體悟,提高了閱讀能力。除了表演情景劇,課堂當中也可以采用演講比賽的形式來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演講的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把握閱讀材料中情感的遞進與層次,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不論是表演還是演講,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情感領悟能力,在提高學生領悟力的同時,二者也可以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創建“流動書架”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擴大其閱讀量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建立一個“流動書架”。所謂“流動書架”意指在班級的空間中劃出一部分專門作為書架,在書架上同學們可以擺放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老師也可以經過精心挑選,選出適合不同水平學生閱讀的閱讀材料。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同學們可以任選其中的幾本書來閱讀。用一個學期的時間來閱讀,學生們會讀一兩本書,同時一本書可能也有其他同學閱讀過。當學期將要結束之時,老師可以專門就大家閱讀的情況組織一場讀書會,學生在期間可以就自己讀過的書做個介紹,向其他沒有閱讀過的同學進行推薦,同時其他閱讀過這本書的同學也可以提出自己對這本書的不同理解。學生在相互交流和探討中深化對這本書的印象,并且他們愿意繼續探究和再閱讀。老師在其中加以點評和適當的交流即可,最終課堂的主體還在于學生。
(四)進行實地考察
一般而言,語文的教學實踐性比較小,更多關注于積累基礎知識,加強識記以及閱讀與寫作。但是并不代表語文課的學習就一定要被安置在教室當中。實際上語文課堂也可以延伸。在閱讀有關春天的文章時,老師可以在春季組織學生去公園實地考察,看一看春天的景色究竟如何。學生經常會忽略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而組織他們實地考察就是為了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對平常的事物引發新的思考。比如有學生可能天天都會看到一棵樹上開了花,但是卻沒有仔細觀察過,通過實地考察老師會引導他們觀察一下春天的景致,同時微觀觀察每種花都是什么形態的,它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氣味等等。而當學生真正走進自然,運用自己的感官感受自然,對閱讀材料中關于春天的文字描繪也就理解得越發深刻。同時也會引發學生思考自己感受到的春天和作家用文字描繪的春天有何不同之處,引導他們用創新思維來思考大千世界。另外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等地,在拓寬他們知識面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愛國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這些實地考察結束之后,老師可以靈活布置作業,作業可以是記錄自己的實地考察見聞,也可以就印象深刻的部分展開寫作。之后學生們之間相互閱讀對方的作品,并進行點評與交流。進行與傳統教學完全不同模式的實踐教學,會使學生對實地考察的形式印象深刻,這對他們的語文學習來講是受益匪淺的。當然考慮到學校條件因素,實地考察式的教學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而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形式。
四、結語
小學生語文學習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需要教學工作者轉變思路,運用創新型教學模式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閱讀方案,并且調動他們的參與性從而加入到實踐教學中來。同時需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情感領悟力,真正達到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訓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秀蘭.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110-111.
[2]張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才智,2018,(32):99.
(作者簡介:倪敬賢,女,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中心學校,小學語文教師,具有很強的教育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潛心教學研究近二十年,教學成績非常突出,曾多次獲得縣級以上的教學成績獎和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