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E租寶這一典型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案例,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火爆的背后,監管不力的原因,發現與支出“監管真空”與“漏洞”,為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平臺的風險 監管研究
P2P平臺蓬勃發展,深受歡迎。以鈺誠集團旗下的E租寶、善林寶、人人貸、拍拍貸等典型的理財融資平臺以“迅猛之勢” 走入大眾視野。但是近兩年很多所謂的“高收益、低風險”平臺被紛紛喊停,銅都貸、東方創投、中保投資、優易貸等平臺負責人負面新聞纏身,有些遭到多次行政處罰,甚至被最高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行列。
一、互聯網金融的的發展-以E租寶為例
2014年E租寶由鈺誠集團收購而成立,其打著“網絡金融”的旗號在線上線下運營,操作模式以高額利息為誘餌,虛構融資租賃項目,持續采用借新還舊、自我擔保等方式大量非法吸收公眾資金,累計交易發生額達到七百多億元。其所為的融資租賃項目根本不存在,而是一場“空手套白狼”的騙局,31個省份的投資者被卷入這場騙局中,2014年開始涉案調查,一直到2017年年底,終于塵埃落定,進行資產清退與盤查工作。而在此之前,E租寶曾經受到各大主流媒體進行大篇幅積極報道與宣傳,從中折射出了互聯網金融P2P平臺監管體系的不完善,也意味著加強互聯網金融理財監管力度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發展現狀
2018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了《關于加大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簡稱《資管新歸》),其中明確互聯網資管業務屬于特許經營業務,未取得金融牌照不得從事互聯網資管業務,而“定向委托投資”、“收益權轉讓”等常見業務模式也被明令禁止。這一資管新歸的出臺對于打擊監管套利有了重磅措施,與此同時,網貸平臺實行備案制,意味著監管方對互聯網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有了一種認可。
三、互聯網金融風險研究
互聯網金融風險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關于互聯網金融平臺投資者方面,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展存著著盲目擴大客戶、擾亂金融秩序、投資者的激情和信心受損、投資者情緒過激帶來社會矛盾等社會問題,而平臺“跑路”容易引發信用和欺詐風、投資者權益受損等問題。付淑換,吳雪華(2018)在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和風險特征的基礎上,從消費者角度出發,認為對其權益進行保護的現實依據有投資者存在有限理性行為、數據具有封閉性與壟斷性特征、“鎖定效應”的存在。
第二,關于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風險方面,由于P2P網貸平臺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投資方在該過程中有失去本金的風險。就是所謂的“高收益,高風險”,而不是金融平臺宣傳的“高收益、低風險”,投資者要謹慎選擇理財產品;我國P2P平臺網貸起步較晚,但是隨著交易量的快速增長,平臺出現了很多“跑路”現象,內部原因是由于部分平臺非法經營、自身經營不善,外部成因是我國 P2P 網貸低門檻帶來的監管缺乏、由于征信系統缺乏帶來的信息共享困難、部分投資者盲目投資、部分投資者易盲目跟從。
第二,關于互聯網金融借貸平臺的監管研究方面,保羅·斯拉德瑞(2011)認為將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最基本原則是“以消費者權益為導向”;杰克·梅椰(2012)以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立法為背景,分析了網絡借貸的發展前景,指出P2P網貸平臺需要金融監管部門介入,進行了必要的監管;艾瑞克·查爾福以GAO報告(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為研究藍本,指出當前美國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多頭監管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他提出了幾條建議:P2P行業應該擁有一定的自律;開設專門的行政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監管;建立一個國際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對全球范圍內的金融風險進行監管,以防止風險的蔓延。
綜上所述,要從投資者、互聯網金融企業、監管者三方入手,健全完善數據共享體系、投資者要書里科學理財意識、監管方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運用多元新興的監管手段。
【參考文獻】
[1] 于心久.從“e租寶”事件看中國P2P金融監管體系[D].山東大學,2017.
[2] 汪沂.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的本質、邊界與監管[J].理論月刊,2017(9):78-79.
[3] 芮小武,劉烈宏.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71.
[4] 付淑換,吳雪華.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18(2):16-18.
作者簡介:黃婉清(1991—),女,漢族,浙江杭州人,研究生在讀,單位: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理財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