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嬌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提升,是教師肩負的一項重要職責。文章從在趣味學習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在感性場景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在合理拓展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三方面,對核心素養背景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思維;知識拓展;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1-0044-01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時期,要求教師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但是在實際的調查中發現,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舊采取“題海戰術”“填鴨教學”等模式,不僅影響了數學教學的整體質量,而且對于學生數學學習思路的開啟也大為不利。因此,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數學學習中,趣味性是學生深入探究和持續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抓住數學教學內容,引入趣味性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探究的樂趣。數學情境是有效搭建趣味平臺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借趣味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思考,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出一個與“購物生活”有關的情境,先將教室設定為“商場”,并將一些文具、衣服、玩具當作“商品”,教師擔任“售貨員”,學生扮演“顧客”。在情境互動中,教師除了要體現趣味教學的主旨外,還可以將加減法的知識內容,通過“購物過程”呈現在大家的面前,讓學生利用商品對加減法相關知識點進行靈活應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大都喜歡玩具,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教學的情境。如學生比較喜歡的七巧板,教師就可以分別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來拼湊成“房子”“汽車”“小狗”等生活化的圖形,并在演示過程中就幾何圖形的特性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目的。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環境中那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認識,教師可以引入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構建感性學習場景,為抽象的數學知識找到感性的載體,使學生能夠借助直觀的場景去探究抽象的知識,進而提升核心素養。在構建感性場景時,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教師執教的一項必要手段。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問題探究的需要,用心整合信息技術,使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的感性認知提供探究的突破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最終促進學生全面掌握知識、理解知識。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對稱”“平移”“旋轉”等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技術中的動圖演示方法,向學生展示一些與知識點相關的動畫內容,以促進學生對抽象的數理概念進行更為具象化的理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方面的多媒體教學技術,讓學生區分這三種圖形的變換方式 ,并試著總結出三種變換方式的異同點。在幫助學生理解“對稱”這一知識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美術課堂上的美工刀、彩紙,試著剪出一些具有“對稱”特點的作品,并試著從作品上尋找相關的問題點,強化學生對 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在落實核心素養時,教師要意識到知識的學習單純依靠課堂和教材還有很大的局限性。為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巧妙地找到知識拓展的鏈接點,通過引入有關聯的知識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知識脈絡,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結構,應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此實現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在知識拓展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運用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多的問題解決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拓展的樂趣。特別是一題多解,學生會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現原來問題解決的方式是多樣化的,這個探究過程會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并在一題多解中深化數學認知,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雙豐收。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數學思維,巧妙引入數學思想,使學生能夠結合不同的問題運用數學思想去提升問題解決的效率。在課后,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的探究預留要點。如在學生學習了“統計”相關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實踐題目,像對“社區內老年人活動項目進行調查”“了解城市綠化水平”等,以促進學生根據掌握的學習內容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之,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性工作,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學生個體間的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趣味學習中、在感性場景中、在合理拓展中積極思維,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從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久清.淺析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6(24).
[2]呂超.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4).
[3]羅征乾.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策略探討[J].內蒙古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