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華
摘 要:高職院校是我國社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面對“新時代”社會對人才的新要求,高職院校應增強辦學吸引力,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轉變傳統教學過程中的辦學模式,適應新經濟時代社會對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形勢,充分挖掘和培育校企合作育人新業態,實現資源協調推進,提升高職學生創新能力。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又稱合作教育,其主要以企業和學校為辦學主體,以學生職業能力、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為目的。通過企業與學校兩個場所、兩種主體、多種模式,充分利用產教融合有力契機,為社會和企業培養創新化、應用型人才。
1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現存問題
1)“校企合作”辦學基礎薄弱。高職院校承擔著為我國經濟、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功能,但是當前高職院校在辦學實踐中與企業合作辦學基礎較為薄弱。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期望通過校企合作,提高學校辦學質量與人才培養創新化水平;對于企業而言,核心目的在于借助學校這一育人場所,得到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以此優化企業人力資源配置結構。這種需求性差異性,導致雙方合作基礎薄弱,多數辦學主體均通過人際關系維持發展,長期由于利益不均衡,結構不對等,機制不健全,缺乏約束協調,從而使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加之一些企業技術、設備與實踐場地有限,資源無法與高校實現共享,由此為企業和學校帶來巨大辦學壓力。
2)“校企合作”辦學教育性優勢不明顯。通常而言,高職院校與企業以生產活動為載體展開合作,但是企業受經濟利益驅使,在校企合作辦學中,會衡量實際投入與產出效益。尤其企業在辦學過程中,開展的生產性活動教育性不突出,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指導意義不明顯。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企業在校企合作辦學育人方面的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企業片面認為,合作辦學就是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社會化實踐平臺,而育人的責任在于學校,由此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辦學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對專業實踐項目進行程序和內容優化設計,所以學生在教育實踐中的參與、互動性不突出。
3)“校企合作”對學生實踐能力指導性不強。“校企合作”是一種常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但由于校企合作實踐中缺乏產教融合,因此合作模式對學生的影響相對有限,具體表現為一些企業雖然為學生配備了實訓指導教師,但企業指導教師通常由管理人員或工程技術人員組成,這些實訓指導者普遍缺乏實際教學指導經驗,因此對學生綜合實踐技能的提升和知識的學習影響不顯著。
2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策略
1)“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凸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與創新性人才的重要特色。校企合作應建立、健全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產教融合辦學機制,本著“互惠互利”,“雙贏”基本原則,實現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資源信息和人才共享。在專業設置上,應以社會需求為核心,制定專項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優化和調整專業結構,使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起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并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職院校還應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中任職,豐富其社會實踐經歷,以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性教學指導。
2)“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辦學模式要求高職院校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社會實踐,“以教促學”,結合人才培養規律與特點,根據企業實踐需求,將產教融合模式真正付諸于企業生產實踐與高職院校專業教育中,并設立專業性的特色課程,緊緊圍繞提高學生創意能力,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實現專業課程建設、企業生產實訓基地建設及產業行業結構調整相對接,以成熟、先進的社會生產技術為先導,以企業特色化崗位為保障,按照“崗位——能力——課程”依托關系,重新設置并優化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將理論認知與專業頂崗實習有機結合起來,并內化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著力在技術方面與綜合素質方面下功夫,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強化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社會責任意識,使其能夠創新化地將專業理論運用于企業生產實踐中,為服務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3)“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專業結構優化和調整。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一有利契機,注重優勢行業、產業相銜接。在專業結構設置與專業課程建設中,應設置校企對口的專業群、專業課與專業崗位,同時要求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積極推進企業生產實踐變革,優化校內專業,重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新形勢,結合產業結構特征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著眼點,大力調配企業和學校優勢資源,使學校與市場供、需相匹配,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項目,使校企合作培養的新型化人才能夠適應企業崗位,并與企業、社會相對接。定期或不定期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專題研討,預測專業設置與企業崗位設置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由此提高高職院校在專業性辦學方面的前瞻性,激發校企辦學活力。
4)“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主要是指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培養創新化人才,一方面實現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目標,另一方面,為企業人才結構優化配置奠定良好基礎。協同育人與產教融合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其能夠破解當前雙方在同質化辦學、低效辦學及優質辦學資源相對不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并能夠不斷完善“協同育人”過程和機制,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注重協同育人質量的提升,發揮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各自職業育人方面的特色,進而滿足校企產教融合辦學在人才培養廣度、高度和深度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實現企業與高職院校人才骨干置換,學生課堂與企業車間互換及企業目標與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銜接,共享優質資源。
3 結束語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高職院校應立足于新形勢,以培養創新化、特色化與應用型人才為核心,著眼于企業資源、技術與人才優勢,通過深化“校企合作”,開展以“產教融合”為基礎的新型辦學模式,凸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特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根據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的實際反饋,及時調整和優化“校企合作”專業結構,大力推進協同育人工作,充分重視實踐性教育。并根據當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客觀要求,創新高職院校辦學與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補齊人才短板,集中力量解決高職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不夠緊密的突出性問題,以促進高職院校長效、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胡順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下高職院校國際郵輪乘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可行性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07):191-192.
[2]周晶,岳金鳳.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4):45-52.
[3]孫杰,周桂瑾,徐安林,王振華.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03):59-62.
[4]劉海明,謝志遠,劉燕楠.高職教育人才轉型的戰略思考:推進產教融合,服務產業發展——兼談高職院校“新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182-188.
[5]周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1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