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筱 陸琰敏 汪純佳 趙思佳
摘 ? ?要: 為解決師范生就業問題,提高師范生教育質量,本研究以教師供給導向為視角,探究應用型高校師范生創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提升路徑,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對“創業教育”“教育供給側”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進行概念界定,其次運用文獻法、調查法、大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等方法調查分析我國應用型高校師范生素質與創業教育現狀(以某應用型高校的師范生創業教育為例),再次對日本的應用型高校師范生創業教育進行比較研究,最后探究我國師范生創業教育的提升路徑。
關鍵詞: 創業教育 ? ?師范生 ? ?提升路徑
一、“創業教育”“教育供給側”的概念及其研究
(一)“創業教育”概念的研究。
“創業教育”的概念首先由專家柯林·博爾提出,國外學者認為創業教育既培養個人的開創能力,又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主要推動力。
在國內,邱化民、孔潔珺等諸多學者提出創業教育是一種在專業教育基礎上以培養大學生事業心、創造性思維和開拓性行為方式為目標,以培養創業觀念、知識、能力為內容的教育實踐活動[1]。
結合國內外學者對創業教育概念的界定,本研究認為創業教育是一項以培養創新精神、創業觀念、創業知識、創業能力在內的開創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同時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種主要推動力。
(二)關于創業教育開展情況的國內相關研究。
1.關于創業教育現狀的相關研究。
從“創業教育”的基本理念出發,馬永斌、柏喆、萬榮跟、曲小遠等國內研究者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可將目前存在的問題歸納為以下五點:創業課程、創業師資、創業教育開展模式、創業實踐和創業教育評估。
學者李偉銘、李萍、胡桃、黃林楠等基于國內創業教育現狀,對創業教育改革進行了相關研究,分別提出了要“更新學校頂層設計(構建分階段的師范生培養方案、構建分級管理體系)”[2]、重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師資隊伍體系、開展教學改革、完善創業實踐資源體系、“構建完善的社會評估體系”[3]等意見。
2.關于師范生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
許羚菡、楊清溪、周良灝、譚晉鈺、薛珊等研究者主要從師范院校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師資隊伍、支持體系、訓練實踐體系、指導服務體系、頂層制度與運轉機制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相關研究。
在師范生創業教育模式方面,徐生林、王彩華、王淑娉、金艷紅等研究者進行了改良探索,如“三加一”創業教育模式探究,師范生的雙向分流教育模式分析,王淑娉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探索基于“問題、實踐、市場”導向的創業教育模式,以更好地適應當今中國的社會經濟基礎,并更好地促進師范生教育朝縱深處發展[4]。
(三)關于“教育供給側”的相關研究。
“供給側”概念始于經濟學,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擴大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由此,“供給側”作為政策術語進入大眾視野,并被教育學研究者作為學術術語開展相關研究。“教育供給側指通過調節勞動力(教師和學生等)、土地(基礎性資源)、資本(學校資金和無形聲譽)和創新(思想、理念、制度、文化)等要素,促進教育發展”[5]。
如今,從教師市場的需求看“教育供給側”的重要資源——師范生的培養,卻不甚樂觀。以往的師范生培養側重教師職業技能與相應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包括設計教學的能力、表達能力、教育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育教學交往能力、教育與心理學理論、語言文學知識等[6],對于當今時代需要的創新創業能力、管理能力等的培養較匱乏。
從“教育供給側”的師范生培養角度來看,缺乏“有效供給”,即缺少提供與教師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教育供給,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師范生受時代浪潮的影響,畢業后不想成為一名體制內的教師,此時導致教師職業技能和相應專業知識的無效供給;第二,學校并不重視師范生的創業教育,對想從事教師以外職業的師范生來說,缺乏創業知識、管理知識、創業能力、創業品質、溝通交際能力等創業教育方面的“有效供給”。
二、我國師范生創業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
(一)調查方法說明。
在對師范生創業教育開展情況的調查中,研究組選擇以某應用型高校的教師教育學院及其他培養師范生的學院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法,以分專業按比例抽樣的形式選擇調查樣本展開調查。共發出學生問卷228份,成功回收222份,回收率為97.4%,同時研究組根據目的性抽樣的方法,選取該校管理者、教師及校外教育機構管理者作為訪談對象,開展訪談調查。根據研究組對于創業教育的概念及開展情況的影響因素的理解,研究組將問卷的主要指標定為:創業意識,創業知識、創業能力與品質,創業條件,創業教育觀念、創業教育形式和師資力量。并將問卷有效回收,采用大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對收集到的結果進行分析歸類總結,形成圖表。在此調查研究基礎上,整合學校管理者及教育機構管理者的訪談要點,以此探尋原因,尋找措施。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調查結果與分析的呈現主要依據調查方案設計的調查維度展開。
1.創業意識。
師范生普遍傾向于畢業后在穩定的教育單位工作,且大都認為創業是為了增加經濟收入,少部分人認為是為了增加就業崗位。但在對創業的態度上,7成的人持積極態度。說明師范生創業意愿普遍較弱,且社會責任感較缺乏,但他們的支持態度為師范生創業教育的開展及師范生的成功創業提供了可能性。師范生的創業教育在強化師范生的社會關懷意識方面可以有所作為提高他們的創業意愿。
2.創業知識、能力與品質。
師范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是創業能力,特別是決斷能力和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有近7成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缺乏創業知識,尤其是經營與管理知識。近4.5成的被調查者認為自己缺乏創業品質,尤其是敢于行動、敢冒風險、敢于拼搏、勇于承擔行為后果的品質。在對所需創業素質的排序中,被調查師范生認為知識素質和信息技術素質最重要,其后為心理素質與理想信念等,市場認知能力被師范生排在了最后,反映了多數師范生重視知識與心理素質,而對交際管理與市場認知素質的重視不夠。
在和教育機構負責人的訪談中證實了這一點。他們透露,當前一些新教師缺乏管理能力,難以勝任“班主任”這一職務,還有在語言溝通和人際交往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眾多教師在學科知識的理論儲備上基本沒有問題,但在實踐動手教學中能力明顯不足(如科學實驗課的教學),這反映了教師動手實踐能力較弱。與師范教育特定的培養計劃與教學計劃、創業實踐機會少和教師這個職業的慣性都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見,從市場需求出發,當前應用型高校在管理知識與能力、溝通交際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上的培養方面存在“有效供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創業教育的改革。
3.創業條件。
在師范生創業條件的調查中缺乏好的創新創業項目、創新創業素質、技能及社會關系是當前師范生創業面臨的三大困難,資金場地限制、缺乏社會認可和政策支持也是多數師范生面臨的創業困難。由此可見,師范生創業面臨諸多困難。在師范生創業劣勢的調查中,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主要有:教學內容偏重于師范生技能訓練、創業教育少、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師范生創業意識弱、追求穩定工作,特殊培養方式導致創業渠道窄小。表明高校要適當改變當前這種重就業輕創業的培養方式,加大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和比重,融入正確的創業觀,強化師范生的創業意識。另外有近兩成的人認為當今政府幾乎沒有針對師范生的鼓勵政策,加之高校缺乏經驗,導致在師范生創業上的投入資金和實踐基地缺乏,給師范生成功創業加大了難度;創業低成功率反過來降低了師范生的創業信心,成為阻礙師范生創業的內在因素。
4.創業教育實施情況。
調查發現,在教師教育學院中有35.48%的師范生認為未接受過創業教育,在除教師教育學院的師范生中,63.27%的學生認為未接受過創業教育,未接受過創業教育的師范生所占比例不小。在接受過創業教育的人中,55%的人認為有一定幫助,較有必要,28.75%的人認為有必要但有待提高。這一結果顯示師范生對于創業教育的價值普遍持肯定態度,現如今開展情況有待改善,與期待值還有差距。在高校創業教育開展的形式中,高校主要通過開設創業選修課程、創業講座和就創業培訓開展,創業實踐和創業競賽等形式較缺乏。總體而言,形式較為單一,且忽視實踐訓練,未能與企業、政府建立密切的聯系與合作。在對課程的調查上,部分師范生認為所授的知識應更具系統性和專業性,其次是課程需要進一步與市場接軌和需要更多實踐成分,希望與專業對口,有更多的創業基金、創業設施、創業平臺,獲得半數左右的支持,創業課程的開設也應該優化。在創業教育師資的調查中,只有13.75%的人認為師資力量強,且有專門的教師教授,目前不存在問題。師范學院的教師大多是傳統應用學科的教師,屬于單一精準型的教師,師資的匱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業教育的開展和普及[7]。總體看,課程開設不全、與專業結合度不高、模式較單一、師資匱乏都是當前師范生創業教育開展存在的問題。
三、日本應用型高校師范生創業教育研究
(一)以ESP理論為中心的創業教育理念。
從整體看,日本的創業教育大體上以ESP理念為理論框架。ESP理念是一個培養創業家的三維體系,有五個相互交叉的部分作為周圍軟環境的配合,分別是學生創業教育、大學校園指定空間、服務網絡、社會力量、數據庫資源和信息網絡,中間交叉的部分是大學風險企業。由此可見,日本高校十分重視學生風險企業的創辦,并以此為中心展開工作。周圍軟環境建設有賴于學校提供的各項創業支持,如資金、技術、創業園地建設、創業指導、項目對接、信息支持等方面,因此加強周圍軟環境的建設至關重要。
(二)官產學協作體系。
基于這一理念,日本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一套官產學密切配合的支撐體系,如企業能直接參與高校教育的改革過程,并與其合作動態培養創業師資。總體上,呈現出政府積極主導、產業界積極參與的特點,形成了一套獨有的官產協作支援體系。
(三)構建主副渠道相結合的創業教育。
在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方面,日本將創業課程的主渠道與包括創業實習、創業競賽、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在內的多方輔渠道結合,形成了創業教育的開展合力。在創業課程上,根據學生專業、學歷、意愿上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劃分為四類:MOT課程、MBA課程、獨立的創業課程和其他形式的課程。而且相較于中國,他們的課程更具系統性,注重與專業的結合,為創業教育提供了更明確的分向,避免了“泛泛而談”。此外,還將理論傳授與實踐項目聯動,導入長期見習制度,提高了創業教育的社會實踐性。
四、我國師范生創業教育提升路徑探究
(一)加大師范生創業支持力度,構筑官產學社會協作體系。
1.政府支持
第一,應建立完善的監管服務組織機構體系支持師范生創業教育,保證分工的明確和創業支持的全面性。
第二,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政策為師范生創業減緩阻力,提供合適的創業環境,如明確技術轉移中的知識產權糾紛、研究員兼職、合伙人責任認定等。
第三,應制定政策引導應用型高校推進師范生創業教育,引入重點研究經費競爭機制和業績外部評估機制,將師范生的創業能力作為考核師范院校的標準之一,按照考核結果分配有限的創業研究經費。
2.社會支持
第一,相關企業、組織等應加強校企合作,貢獻場地、人才、資金、信息等資源,結合企業特色參與高校的課程開發、實施、評價過程,為創業教育提供市場導向,提升師范生創業教育的實用性。
第二,在政府的倡導下,社會力量應在高校結合地域與自身特色的資源優勢基礎上,積極與其開展校際、校企、國際合作,創造師范生創業的積極市場環境。應構建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主要工作是為學生創業提供信息咨詢、政策指導、風險評估、技術咨詢等后續保障服務;再與企事業單位,尤其是與本專業相關的企業合作,讓學生直接管理企業的某個經營項目或某個具體環節,從而切實提高師范生對企業經營管理的熟悉程度,促進創業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
(二)優化師范生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促進教育資源多元化。
1.豐富教學實踐,在交流中促進師范生創業教育資源多元化。
第一,高校應加大師范生創業支持力度,整合校內外創業資源,完善師范生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校外加強與社會企業單位、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校內鼓勵師范生與不同專業學生合作創業,實現專業間的優勢互補。高校拓展校內外實踐基地,支持創業社團發展,設立師范生創業支持計劃與競賽,同時為其配備創業指導教師和一定的創業資金。此外,高校提供更為貼近實戰的實踐性課程,如創業經驗交流、創業沙盤模擬、創業仿真實訓等。
第二,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友資源,開展榜樣教育,定期邀請優秀校友來校分享師范生成功創業經歷,培養師范生的創業熱情與敢為冒險精神,提升創業心理品質。
2.完善課程體系,在改革中提升師范生創業教育課程針對性。
第一,高校應構建教材開發、課程實施、教學評價的完整師范生創業教育機制。在教材開發上,高校應組建一支由高校教師、企業管理者、課程專家組成的教材開發團隊,開設針對師范生的創業課程,使課程內容更具實用性和市場前沿性。在課程實施上,高校應將主渠道(課程與講座)與輔渠道(實習、競賽、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協作教學。在教學評價環節,高校應立足應用型高校使命,以發展全面的人為目標,建立創業教育的多元評價指標。
第二,高校應創新師范生創業教育教學方式,根據師范生專業特色因材施教,提高創業課程的針對性與時代性。高校要開設針對師范生的常識類課程,如“創業基礎|”“創業案例分析”“大學生創業指導”等,借此讓師范生了解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創業政策、創業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創業要做的一些基本準備等常識[8];針對有意愿創業的師范生設置更專業、更系統的創業選修課程,培養現階段創業者所需的一些重要的創業素質,如信息技術、人際協作與管理、禮儀等,使學生掌握更系統、深化的創業知識。高校可借助互聯網實現師范生創業教育資源交流共享,成立創業數據庫實現師范生創業教育科學化,采用創新教育方式豐富師范生創業教育內容。在豐富的師范生創業教育課程形式中實現必修與選修課程、專業與創業課程、線上與線下課程相結合,堅持學科課程、實踐課程與素質拓展課程并重,多方位、多層次地加強師范生創業教育。
(三)提高師范生創業教育師資水平,促進教育指導專業化。
創業教育教師是具有創業精神和企業家的潛質,對如何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有一定的認識,并且擁有一定創新能力的綜合型、復合型教師[9]。
1.重組一支高水平、全方位的師資隊伍。
第一,高校定期培訓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組織企業參觀交流活動,制定政策鼓勵創業教師進行創業實踐,促進教師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邀請政府人員、專家、成功企業家和企業中的經管、風投人員等作為兼職導師,通過開展短期講學、研討會、創業論壇等形式向學生分享真實的創業經驗和最新的創業政策、理念,彌補高校教師在創業實戰經驗上的不足。
第三,通過暫時引進別校的優秀教師,帶動本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在此期間的成長,實現優質教師資源的快速衍生。
2.建立全新的師范生創業教育教師評價管理體系。
美國學者Talor Hubor和 York建議應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從而激發其教學熱情,因此高校應對每位教師創業教育的開展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估[10]。在此過程中,評價者不僅要將學生的創業成果和創業綜合素質等教學結果作為重要依據,還要充分考慮教育的開展過程,如創業形式是否豐富、教學方式有無創新、教學內容有無脫離市場需求等。這些方面的考量可以通過實踐調查、問卷調查、自評、他評、師評等方式完成。另外,在完成相關教師的教學評估后,應對教學成果顯著突出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獎勵,建立科學有效的創業課教師績效考評機制。
參考文獻:
[1]孔潔珺.大學生創業價值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2]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3(6):43-50.
[3]王佳偉.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的發展現狀及優化路徑[D].杭州:浙江大學,2018.
[4]王淑娉.基于“問題、實踐、市場”導向的創業教育模式探索——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5]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6]蔡明,王軍.談高校師范生素質教育與人才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S1).
[7]孟波.師范院校創業教育及其本土化[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0(11).
[8]李偉銘,黎春燕,杜曉華.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十年:演進、問題與體系建設[J].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6).
[9]胡林,李欣晏.師范類專業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九江職業大學,2014(10).
[10]任路瑤,揚增雄.創業教育:第三本教育護照——國外創業教育研究綜述[J].云南財經大學,2010(11).